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80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来源: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2-09-30 17:25    浏览量:

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次会议

80号提案办理情况


建议内容:关于深化我市“数字菜篮子”建设的建议


为保障食品安全,农业部从1988年开始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2010年起,“菜篮子”工程重点从保“量”转向保“质”,将食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20195月,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项目正式启动。2020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新消费新业态,建立健康数字化商品流通体系,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加强线上线下流通消费深度融合,加快规划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区域小循环发展格局。

然而目前,我市在农商高效流通与城市保供一体化程度和“菜篮子”工程与城市智慧集配之间的结合度依旧不足。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蔬菜基地的科技创新元素不足。柳州市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对农商高品质发展的辐射不够。我市农产品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完善,不利于创建城市现代流通消费保供产业新模式。

二是农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蔬菜科技推广的普及适应不了当前柳州市蔬菜生产的发展形势,品种种植单一,农业粗放经营未得到有效改变,创新型农业模式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设置不合理,新设施新品种的推广难度较大。

三是我市“菜篮子”的数字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上缺少集数字农贸、冷链物流、食安检测、海关商检、综合展示、电商直播、商业购物、消费扶贫、政府采购与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菜篮子”城市集配与保供产业集聚园区。  

为此,建议:

一、加大我市“数字菜篮子”城市智慧集配与保供产业链基地建设力度。面向全市进行网络化布局,建设城市智慧集配与保供产业链基地,打造具有对标国际理念、前瞻的规划、先进的管理,规划集数字农贸、冷链物流、食安检测、海关商检、综合展示、电商直播、商业购物、消费扶贫、政府采购与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菜篮子”城市集配与保供产业集聚园区。

二、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基地建设效益。发挥柳州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打造柳州国家农产品大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冷链物流装备产业集群,创建城市现代流通消费保供产业新模式。此外,还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开展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及配套栽培设施,着力推广蔬菜机械化设备及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等省工节本的栽培技术,为“菜篮子”工程的提升提供实质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三、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农商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对改造升级的规划给予明确引导,对优质“菜篮子”项目的立项、用地规划、建设许可、市场监管、招商政策等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加强政企合作,打造柳州“产地—基地(数字交易总部)—销地”的双向双链商贸流通体系,外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家,内接区域农产品流通市场,带动柳州市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农商高效流通与城市保供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国内与区域双循环。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李晶晶委员:

在柳州市政协十三次会议提出关于深化我市“数字菜篮子”建设的建议》(第080号)收悉。我局作为牵头单位,结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商务局的协办意见,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探索数字化、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保障“菜篮子”安全稳产高效,推进“数字菜篮子”建设。

一、推动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一是推进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园区内新柳南屠宰厂冷链物流中心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完成冷库项目建设。建成后该中心将拥有3.5万吨冷库,成为集冷链物流、冷冻食品交易、加工分拣为一体的冷冻食品集散中心。市商务局局多次组织召开项目协调推进会议,协调解决康宏冷冻商储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搬迁工程项目和柳工食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项目的拆迁征地问题和征拆补偿款等问题,目前稳步推进。二是建设高标专业智慧冷链分拨中心。今年在柳江区新兴工业园仓配分拨中转物流园的基础上,启动了高标专业智慧冷链分拨中心项目,计划建成库容3万吨的冷库,共3栋高标准双温冷库,将其重点打造成为桂北区域高标专业的分拨型仓配一体化冷链园区,其中一期工程1.3万吨冷库建设于今年5月底基本完工。三是推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我市农业部门2020年以来运用农业农村部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36个数字化冷库设施,商务部门2021年共扶持建成8座适度规模的产地型冷库,用于柑橘类水果、茶叶、桑芽菜和竹笋等种植类农产品冷藏保鲜,提高农产品的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降低流通损耗,保障食品安全。今年,农业部门和商务部门将继续扶持我市各县区特色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二、体系性建立全市“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自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做好全市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保障组相关工作,制订下发《柳州市农业农村局生活物资应急响应工作预案》,在市内建立260个“菜篮子”农产品保供基地,建立全市农产品疫期应急保供机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强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的整合,通过政策、土地、项目等优势,在国内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了大批数字化“菜篮子”产品生产企业,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绿色优质、高效生产的标准化蔬菜基地,培育打造了一批蔬菜产业强镇,扶持发展出了融水县高山蔬菜、百朋莲藕、三都香葱、香粉木耳、社冲食用菌等特色品种,助力打造全国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引进广西农垦集团年出栏3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及牧原集团、力源集团、正邦集团等数字化、生态化生猪重大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家禽养殖,引导家禽从养殖向屠宰、加工数字化全产业链发展,发展鸭苗数字化孵化基地,创建家禽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持续推进柳南区发展优质蛋禽养殖园区。据测算,2022年全市蔬菜产量156万吨,水果约130万吨,畜禽约5万吨,水产品1.1万吨,生猪屠宰量120万头

三、培育壮大电商直播发展新模式。托农村电商“升级版”打造,我市农村电商不断创新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农产品由单一的网络销售向新零售模式相互融合转变,直播电商成为助力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推广商品营销的有效手段。我市积极与淘宝、抖音、微博等平台合作,以大型直播活动掀起全市直播带货热潮。仅融安县去年利用直播带货等方式完成直播活动超150场,并结合电商平台线上节庆开展多场大促活动,极大地提高公共区域品牌“融安金桔”的知名度。我市与十堰市联合举办“感恩桂人·堰遇美味”直播连线活动,同屏连麦带货大获成功、五县县长组团直播带货引爆直播间。直播带货累计观看人次达8000千万,销售额超5000万元,话题曝光量破亿,多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互联网+”新型营销模式成为了消费市场新增长点。下一步,我局将积极配合建设城市智慧集配与保供产业链基地,引导推动基地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网络平台、大数据、新闻媒介等方式,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指导基地利用“实体+互联网”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推动消费体验向网络化、智能化、便利化提升。

四、推动县区农业数字化数据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创建了融安金桔、三江茶、柳江莲藕、三江高山鲤鱼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中,融安县、柳江区利用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优秀创建项目奖励资金190万和250万,实施信息进村入户运营中心提升工程,分别建设了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系统,打造县域农业数据中心,推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该项目将融安金桔、柳江莲藕全产业链联合形成一个大数据网,实时采集全县农业农村大数据,及时分析农民的服务需求、买卖行为,掌握金桔品种、数量、来源、走向和技术等生产信息,为企业提供生产、管理、加工、销售、服务等信息共享服务窗,为政府决策和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服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有效打通农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让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柳城县通过数字乡村试点项目,投资220万元,建设了数字乡村治理与数字农业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探索数字化农业农村的新模式。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已完成《柳州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规划》的方案编制,并上报市大数据局纳入项目库,待批复后正式启动建设工作。

五、加强农产品数字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数字化溯源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数字化全过程监管。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加快农产品追溯平台推广应用,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市级平台与自治区、国家追溯平台有效对接。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项目安排、初级农产品品牌推荐、“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等挂钩,将“三品一标”企业、农药兽药企业和各类示范基地逐步纳入追溯管理。

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了全市市场监管系统食品抽检工作计划,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米袋子、菜篮子”等大宗消费食品,抽检品种涵盖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豆制品、保健食品、食用农产品等33大类。抽检区域覆盖市区、县城、乡镇和农村等行政区域,抽检范围涵盖农贸(批发)市场、商场超市、连锁食品经营企业、网络销售平台、无人制售机等不同业态。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食用农产品84232批次检测,阴性样品83861批次,阳性样品371批次,阴性率99.56%,为食用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监管手段,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防控水平。

六、加强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近年来,通过发展数字化设施农业、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可视化监管等先进农业技术,积极组织发动各县区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深圳市“菜篮子”基地、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今年以来已动员、发动17家在海关备案的企业申报认定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下一步,将继续引导我市规模以上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及食品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等涉农企业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数字农业的加成,积极创建供港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

七、以科技引领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我市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广西农科院、广西热带作用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的合作,以及科技项目示范推广产学研合作创新等,为供应“菜篮子”优质农产品提供科技支撑。如持续开展水稻品种筛选、旱稻栽培、多年生稻栽培、红薯种植等试验示范和其他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持续实施“六个一”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推广“桂蚕8号”桑蚕优良新品种,加快桑蚕产业机械化发展;做好各产业生产技术提升及产品开发研究工作,促进茶叶、桑蚕、蔬菜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脆蜜金桔保花保果、果园生草栽培等相关技术研究示范及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采收标准,确保我市金桔产业在国内的技术优势;引入新型水果生产机械及省力化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示范,降低劳动力成本;开展柑橘、葡萄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丰富品种及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2017年至2020年累计投入资金2881.45万元,共建设5.7607万亩,带动面积超过45万亩,占全市水果总面积的36.6%

感谢您对柳州市“数字菜篮子”建设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希望我们的回复能令您满意。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并诚挚欢迎您莅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