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16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来源: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5-06-06 16:05   

提案内容:关于加强茶产业数字化技术人才培育的建议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茶产业各环节加速数字化转型,从茶智能管理到茶叶电商营销,再到茶文化新媒体传播,已然成为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柳州市作为广西的重点产茶区,现有 89 家获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的茶叶企业,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8家、自治区级7家、规上企业10家。面积、毛茶产量与产值约占全区五分之一,产业规模居广西前列。然而,与江、浙等地相比,柳州市茶产业数字化进程迟缓,人才瓶颈问题尤为突出。

过去,柳州市茶产业倚重手工技艺与经验型管理,从业者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知之甚少,像茶园管理环节,茶农大多凭借直觉判断施肥、灌溉节点及防治病虫害,无法借助传感器等实现精准作业,茶叶产量与品质提升难于创新突破。同时,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侧重于传统专业理论,涉及数字化技术的内容极少,致使既懂茶又通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茶企引入数字化系统及设备常面临无人操作、不会运用的尴

尬,严重制约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在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间,以数字化技术人才培育为抓手,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活力,赋能茶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茶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质量发展继而在区域发展中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举措。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厚植数字化人才培育土壤。由人社、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协同联动,依据柳州茶产业人才现状,量身定制数字化技术人才培育专项方案。一方面,加大对人才培育的激励力度,对积极参与数字化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给予授予相关技能证书,同时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主流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数字化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营造全社会重视人才培育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持续保障柳州市茶叶产业人才小高地项目财政资金支持,锚定重点企业与核心培育内容,开展系统性、专业

化培训,持续为茶产业数字化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二、深化产教融合,加速数字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紧扣产业数字化需求,搭建茶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桥梁。联合开展课题攻关,聚焦茶园数字化管理、茶叶加工数字化、产品营销数字化等关键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技术成果;同时,以项目为依托,定向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茶产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此外,积极引入国内外前沿的数字化技术与理念,鼓励企业消化吸收

再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在柳州茶产业的快速应用与推广。

    三、构筑交流平台,提升从业者数字化转型共识。积极组织茶企、从业者参与国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同时,在市内建立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组织举办观摩活动,直观展示数字化技术为茶产业带来的降本增效、提质培优等显著效益,促使从业者真切感受到数字化的魅力与力量,从而转变观念,激发学习数字化技术的内生动力与紧迫感,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凝聚强大共识。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葛智文(等)委员:

你们在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茶产业数字化技术人才培育的建议》(第116号)收悉,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交由我单位办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协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政策扶持,厚植数字化人才培育土壤”的建议

我市已构建多部门协同政策体系,推动茶产业数字化人才培育。一是培训方案与资金保障。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桂人社规〔2024〕9号)和《柳州市职业培训补贴管理实施细则》(柳人社规〔2024〕3号),符合培训补贴条件的人社部门给予培训补贴,不符合培训补贴的劳动者可自费参加培训,企业可自主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自费开展培训。2024年开展职业培训评茶师22人次,电子商务师18人次,调饮茶制作专项能力36人次,电商直播专项能力1173人次,手机短视频拍摄与制作专项能力3073人次。自2009年以来,通过茶叶产业人才小高地项目直接培养技术人才5000余人次,间接培训茶农、技术人员10000余人次。二是激励机制与宣传引导。柳州市备案可开展电子商务师等级认定机构有5家,可开展技能鉴定最高等级为技师。截至2025年4月底,我市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获证293人次,电商直播专项能力及手机短视频拍摄与制作专项能力获证788人次。联合各类媒体开展“数字赋能茶产业”相关专题宣传,发布案例报道,直播培训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氛围。

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速数字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建议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一是校企合作与课题攻关。依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茶产业研究院等机构,与多家茶企共建“产学研基地”,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数字化管理、增材制造等数字技术领域,精准对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定向培养“数字+茶业”复合型人才。2024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化管理师(中级)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顺利开班,参训学员共43名,是柳州获批的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机构首次开班,更是广西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首个中级培训班,进一步为柳州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二是技术引进与成果转化。引入“茶叶区块链溯源系统”和“智慧农业云平台”,在融水、三江等主产区试点应用,实现茶叶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成本降低,提升产品溢价。依托茶叶人才小高地项目实施,通过制定柳州市地方标准7项、团体标准4项及企业标准8项,推动标准化建设;同时指导企业开发古树红茶、白茶、侗茶等10余款新产品,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含核心期刊6篇),编撰出版专著3部,形成系统性技术成果;在科研项目方面,成功实施自治区及市级科技项目6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4项,并荣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多维突破。

三、关于“构筑交流平台,提升从业者数字化转型共识”的建议

通过多层次平台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理念落地。一是学术交流与对标学习。组织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国家级活动,安排技术骨干和茶企赴杭州、福建等茶叶+数字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成熟经验。二是示范基地与成效展示。通过构建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在三江县、柳城县规模化应用茶树耕作机、修剪机及采茶机,实现标准化耕作、施肥与采摘,并引进和依托黑茶生产线开发机采原料产品,形成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同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引入数字化监测系统2套,引进和推广天敌友好型诱虫灯等设备,创新“六个一”管理体系,实现示范基地茶叶农残达标率100%,绿色认证覆盖面积达14万亩,显著提升有机茶品质认证水平。在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方面,全市引进连续化生产线10余条,并重点在三江县推广智能采摘机与全自动萎凋机,2024年试点显示:智能采摘效率达人工3倍(日采鲜叶超2000公斤),全自动萎凋机通过智能调控使加工时间缩短30%、茶叶香气物质含量提升12%。并通过“田间课堂”模式组织茶农实操培训,带动周边20余家茶企完成设备升级,推动加工环节清洁化、连续化转型,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