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第19号代表建议的办理情况

来源: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5-06-05 16:20   

建议内容:关于加强三江茶品牌建设的建议

一、事由

三江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天然环境,是国际公认“黄金产茶区”。每年立春前后,“三江早春茶”随即开采上市,较全国主要绿茶产区早7至20天,被业界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三江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科技兴茶富民典型县域”“全国红茶重点产区”“全国优质早春茶核心产区”等称号。“三江早春茶”先后入选“2021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新锐品牌”“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中国茶品牌区域公用品牌TOP50”“2024年中国好绿茶大会推荐区域公用品牌”等榜单。2024年中国茶品牌价值调查结果显示,三江早春茶品牌价值为36.05亿元,与梧州六堡茶品牌价值49.73亿元和都匀毛尖品牌价值52.23亿元相比,还存在差距。虽然三江是名茶之乡,但消费心中主流茶产区并没有三江。对比“十大名茶”,三江茶只能算作茶产业的新秀,把三江茶品牌打出去,加强品牌建设至关重要。

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或依据

三江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三江茶叶种植面积达21.5万亩,“三江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三江茶是一个区域性的农业产业,产业集群仅位于起步阶段,产区内具强劲实力的制茶企业寥寥无几,更无法与国内外大型知名茶企抗衡。目前,三江茶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短板:

一是政策支撑不足。目前云南和贵州等省都相继出台了茶产业发展条例,但广西尚未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相继出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条例》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0年)》,但柳州市目前尚未在市级层面出台专门促进茶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相关政策。

二是三江茶品牌建设存在问题。三江茶叶品牌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定位仍不够清晰,品牌辨识度、知名度较低。2012年,“三江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三江有“三江早春茶”“三江春”两个区域公用品牌,但大部分茶仍以原料茶形式出售,以品牌茶销售的占比仅13%。在全县 490家三江茶制茶企业和400多种三江茶产品里,还没产生在全国茶叶市场中叫得响亮的品牌。三江茶企业在各种茶博会上获得一些金奖银奖,但由于大多企业不够注重品牌建设,造成“有好茶无名牌”局面,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都匀毛尖相比,三江茶在全国的知名度很低。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截至 2024年,三江有茶叶企业490家,但仅76家有SC生产许可证,其中53家为年营业收入小于500万元的小型企业。三江县茶叶类有效注册商标436件,获核三江茶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有12家,全县暂无茶叶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仅8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总的来说,茶叶企业实力和地位不够突出,缺乏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茶叶龙头企业。

四是科技研发力量有限。长期以来,三江茶一直采取传统工艺生产传统的茶叶制品,缺乏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新型茶饮料和食品、茶保健品和药品以及茶化工品等深加工领域科研还处酝酿中,在茶饮料、茶提取物、茶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力度不够,生产附加值偏低。虽然三江茶优秀的药用保健功效在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也仅仅是依靠从业人员自我宣传。基础性研究严重欠缺,定性、定量分析的科研实验和医学实验报告少之又少,无法从生命科学、药理医学角度为三江茶的药用保健功效提供技术印证和科学支撑。三江茶产业发展缺乏国家级科研(科技)平台,制茶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也没有专业科研机构进行系统性研究,因而无法为三江茶的保健药用功效提供切实的科学依据,致使三江茶的核心优势难以从其他茶类中脱颖而出。

五是茶文化挖掘不足。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广西乃至全国的重要茶叶产区之一。作为历史名茶,三江茶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但由于文化保护意识还需加强,关于三江茶历史文化的许多史料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系统的挖掘,没有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和专题片来对三江茶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评价,致使业外人士和消费者对三江茶的认识严重不足。

三、具体的要求、建议或办法措施

三江处于世界黄金产茶区,被誉为“天然的氧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结构,为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基因,为全国采摘上市最早的同类茶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整座县都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代表着三江的生态环境可以在未来得以长期保留,从而也使得三江的生态价值不但可以立的住,更可以立的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将产业优势转换为市场胜势,打造成中国茶叶新锐产区,三江茶的品牌战略之根由此而生,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建议自治区层面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茶产业发展条例》,实现广西由“茶叶大省”发展为“茶叶强省”。建议柳州市在市级层面出台专门促进茶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相关政策,科学编制《柳州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等,以“三江早春茶”“三江红”等为重点,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的目标出发,目标定位为打造柳州百亿元茶产业,形成区市县“三级联动”;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柳州三江茶产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安排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茶产业精深加工标准化、数字化提升和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二是高位推动品牌定位建设,做大做强三江茶产业。三江独特的生态环境,所培育的绿茶要比国内其他地区采摘提早20-30天,曾被茶界泰斗陈宗懋先生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以天然的优势“早”做足差异化,聚焦资源,逐步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及产业附加值,带动三江县域经济发展。因此,要确立以绿茶为核心,打造尖刀品类,抢占市场先机,打响区域公用品牌之战的第一枪。从自治区、柳州市层面推动三江茶“走出去”,深入开展“三江茶行销全国”活动。重点提升“三江茶”区域公用品牌和“三江早春茶”文化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品牌 +企业品牌”的品牌矩阵,形成强大品牌磁场,实现产业“追赶发展、跨越发展”。同时推广茶旅结合,以旅兴茶。在推进三江茶的品牌建设时,要牢牢把握柳州“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围绕“两地”建设的要求,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借鉴武夷岩茶的运作模式,将三江茶品牌建设与柳州的旅游文化事业相结合、相互动,共同推介柳州的旅游资源和三江茶文化,达到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的成效。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培育和产业化进程。要有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市场,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做起来了,品牌附加值才会起来。三江茶产业要沿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思路发展,就要依照以大中型龙头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为辅的多元启动、集群发展原则,加快对龙头企业的培育。目前来说,要继续加大对三江县御香茶业有限公司、三江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已具一定规模的三江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其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逐步将之培育为国家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条件的支持上市。另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企业重组等措施,新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三江茶制茶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来推进三江茶的品牌培育和产业化进程。

四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完善平台建设。第一,要充分发挥柳州在医药保健、日用化工、食品行业的工业强项优势,通过科技的创新,促进三江茶在日化、医药、食品、保健等行业的应用,延长三江茶的产业链,提高茶叶加工附加值。通过全方位、多元化发展三江茶制成品不断提高三江茶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二,在三江茶的品牌建设上,要打好药用保健功效这张牌。一定要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科研攻关和基础性研究,应加大与国内知名茶叶科研院所和重点专业农科院校进行合作,对三江茶人体免疫调节、心血管疾病防治、症肿瘤抑制、降糖降脂降醇、排毒消炎养颜等方面的药用功效和作用机理开展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对研究学术成果以各种形式予以公开发布宣传,为三江茶的药用功效和品牌影响力提供切实有力的科研理论依据。第三,学习借鉴先进茶区经验,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工作平台,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深入推进三江茶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建议柳州市新建一个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一级茶叶集散中心,同时还要鼓励茶叶生产商贸企业到国内其他省区和大中城市设站点、建窗口,建设好市场交易流通网络,加快三江茶与因内各大茶叶市场的对接,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五是加强文化引领产业,提升三江茶文化的硬件建设。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饮茶文化。据民国《三江县志》卷十“乡约”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勒碑的同乐乡苗族条规,第六条说偷盗“鸡、鸭、鱼、狗、羊、棉、桐、茶、粟、柴等,花红二千”。由此看出茶是民众劳力之产,获得“重典”保护。民国三十五年版(1946年)《三江县志》对三江人民栽茶采叶用以打油茶进行记载:“日食三餐,都爱以茶叶研为末,以之煮油茶,拌饭而食”。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力量,对三江茶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研究、收集整理,提升三江茶的文化价值、文化品位和文化影响力。同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三江茶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打造集仓储交易、评估鉴定、茶叶银行为一体的三江茶公共仓储交易中心,破除产业仓储难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一馆一仓一中心”(一个博物馆一个公共茶仓一个大数据交易中心)三江茶综合体项目。抓紧对三江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提升,抓好三江茶文化旅游景点和茶文化主题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完善项目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建成以三江茶叶为主题、以茶园山水为特色、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侗族文化为灵魂的——融文化探源、学术研究、知识科普、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主题文化生态旅游区,以三江茶文化休闲旅游事业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柳州三江体验感受三江茶文化,赋能提升三江茶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三江县政府、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吴婷婉代表:

您在柳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三江茶品牌建设的建议》(第19号)收悉,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交由我单位主办,三江县政府、市文广旅局协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

编制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0年)》,该规划涵盖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品种资源开发、品牌精准定位、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等多个方面,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助力。同时,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内容涉及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加工、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扶持与创新、法律责任等,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确保了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这些激励政策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支持并鼓励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茶叶企业提升生产能力,推动产业朝着产业化、品牌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积极动员涉茶企业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项目,2024年获得中央农业转移支付资金(生产设施条件改善)茶产业基础设施项目2个、获得自治区茶叶全产业链开发项目3个,获广西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个,共计1060万元;我市下达农业产业化补助项目3个,扶持侗兴源、布央茶业、华强农业公司3家主体开展茶叶生产加工项目实施,共计117万元。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市茶叶现代化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增进茶产业发展壮大。

二、关于“高位推动品牌定位建设,做大做强三江茶产业。”

以“三江茶”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加产品品牌”矩阵,目前有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4个,产品品牌6个。三江茶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新锐品牌”,绿茶、红茶产品荣获“华茗杯”“中茶杯”特金奖,进入“2024我喜爱的中国品牌”网络投票区域品牌20强。

围绕三江茶区域公用品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是举办2025年三江早春茶开采仪式暨线上三江茶文化活动,采用线上茶文化预热小视频、采摘当日线下采摘仪式、线上系列茶文化故事、线上茶艺展示、三江早春茶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三江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溢价。二是开展三江茶文化周活动,期间举办第十二届三江茶杯茶叶擂台赛、2025年三江茶文化周活动暨卡利姆选茶大会・大使来选茶——三江专场活动,以“细品三江茶,回味大唐香”为主题,通过大使种茶、大使选茶、茶文化展示、合作签约等形式,让各国驻华使节亲身体验“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感受三江茶的独特魅力,助力三江茶走向国际。三是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区内外举办的茶叶博览会和茶事活动。五一期间,组织23家企业参加柳州市城中区“潮酷欢乐节”暨《新播报》25周年“宠粉” 系列展销活动,现场展示了三江茶叶、三江茶油、罗汉果、藤茶、金钱柳等丰富的农产品,现场销售额40多万元,全面推介了三江茶叶产品,扩大了品牌知名度。四是在三江高铁南站投放三江早春茶广告,以“三江早春茶,敢为天下先” 为核心传播口号,着重强调三江早春茶的“早”与“好”两大特色,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五是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等新媒体力量,通过数字化平台在全网进行宣传。开通三江早春茶视频号、公众号、抖音号等,开展线上多渠道的宣传和营销,同时在小红书、快手、点淘等短视频平台宣传三江茶及侗茶文化,推广三江早春茶品牌。

三、关于“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培育和产业化进程”

加快培育壮大茶叶企业队伍,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茶叶企业24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2025年获得自治区茶叶全产业链项目资金100万元,用于支持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生产加工设备和蒸汽杀青机组建设。指导三江侗族自治县茗大叔等6家龙头企业申报2025年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三江县茶叶现代化加工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拓宽了销售渠道,提升了茶叶附加值。2025年2月已完成三江县御香茶业有限公司上规入统,引进广西堡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家精深加工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SC许可茶叶企业5家。

四、关于“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完善平台建设”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大学等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攻关研究,实施三江茶品质提升技术开发及风味特色挖掘项目,从三江早春茶适制茶树品种筛选、三江早春茶提质(降涩、提鲜等)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发、三江早春茶风味特色及品质成分挖掘、高质特色红茶(甜醇、高亮、高茶黄素等)技术的熟化落地等4个方面着手,通过科技手段为 “三江早春茶” 赋能,提升三江早春茶的品牌内涵。收集保存并建设地方茶树种植资源圃4个,其中,三江县多耶楼茶业有限公司建设的茶树种植资源圃被广西农业农村厅认定为茶树种质资源圃(三江),选育出“多耶楼1号”“多耶楼2号”“多耶楼15号”等三江本土新品种,并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证书。“仙池66号”“仙池12号”获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登记茶树新品种。

在品种创新方面,不仅注重本土资源的挖掘,还积极引进国内优质茶树品种,如金牡丹、黄金茶等。通过培育和引进茶叶品种,实现品种创新,同时开展本地茶产品开发研究,利用本地群体种研发三江白茶、三江黑茶等具有当地地域性、特异性、唯一性的产品,推进品种培优升级。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黑茶产品金花侗茶,开发出首款“典籍里的名茶”——四方饼,提升三江茶的保健功能,丰富了三江茶产品种类,有效推动了茶叶品种的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五、关于“加强文化引领产业,提升三江茶文化的硬件建设”。

加强茶文化保护传承。深挖茶文化内涵,推动三江茶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培育5名三江茶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设计开发紫荆梅瓶茶具、“天籁之音”铜鼓茶罐等创意茶具。其中,紫荆梅瓶茶具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旅游工艺品)“八桂天工”金奖,“天籁之音”铜鼓茶罐获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终评推荐文创产品”。

做好“茶业+旅游”文章,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如三江县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全村茶园面积已达3900余亩,开设有茶园观日出、采制茶体验、侗茶百家宴等旅游项目,吸引到全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出“侗族风情美 三江茶飘香”旅游线路,将布央仙人山、马湾茶园里、程阳八寨等特色景点串联成线,邀请游客到三江品茶香、赏茶景、悟茶道,感受诗画生活,进一步提升三江茶产业知名度。

通过举办及参加各类茶事活动,如三江茶文化活动周、三江早春茶产业大会、国际饮茶日活动等,将侗族大歌、侗族刺绣等非遗技艺及侗文化展示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文化为茶产业赋魂,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例如《2025年三江早春茶线上产销对接会暨三江茶文化活动》,通过三江茶历史文化故事展示,从侗茶的起源、茶的耕种、饮茶习俗、传承发展以及现代茶产业的腾飞等环节,以系列小视频的形式展现三江侗族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制作技艺、鲜明的侗文化特色、广泛的社会功能等,展示三江侗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持续的传承,达到促进侗茶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目的,推动三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另外,在对外招商推介时,采用茶叶与侗族文化结合、茶叶与农文旅结合、茶叶与旅游精品路线结合的宣传模式,以神秘的侗文化吸引游客了解三江,了解三江茶。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持续组织企业参展。计划组织更多茶叶企业参加北京、深圳、广州等国内知名茶叶博览会,借助这些高端展会平台进一步展示三江茶的风采和实力。品牌宣传广告投放。

    二是举办产销对接活动。计划在柳州或南宁等城市举办三江茶产销对接活动,为茶农、茶企与采购商搭建直接交流的平台,促进茶叶产销两端的紧密对接和合作共赢。

    三是加强广告宣传推广。在线上平台传播宣传三江茶产业,提升品牌曝光率和市场渗透率。同时,探索更多新媒体渠道和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如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四是深化茶文化挖掘与传播。进一步挖掘三江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将茶文化融入产销对接活动、茶叶展销会、茶旅融合等形式,将三江茶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202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