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66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建议内容:关于加快推进螺蛳粉原材料本地化的建议
近年来,柳州市深入推进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六个一”工程,促进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积极提升柳州螺蛳粉原材料产量与品质,促进柳州螺蛳粉上游产业健康发展。但当前在推进柳州螺蛳粉原材料本地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柳州螺蛳粉原材料本地供应占比不高,原材料需求与本地原材料生产相脱节。螺蛳粉企业对于原材料采购价格非常敏感,出于成本控制需要,目前大部分还是采购外地经济实惠的原材料。螺蛳方面:人工养殖螺蛳相比于外省自然水域捕捞的野生螺蛳不具备成本优势,预包装螺蛳粉企业为降低成本,对螺蛳的品质和规格实际要求不高,大部分都愿意采购外地产的干螺蛳肉、螺蛳膏等。酸笋方面:虽然本地酸笋品质较好,但价格较高,鲜笋收购价格达到1.1-1.3元/斤,与清远酸笋0.7元/斤价格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豆角方面:今年7、8月份柳州所有的豆角基地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很多种植基地由于冷藏设施不完善,采摘后不能及时储藏,影响了豆角的品质,导致销售不畅;同时由于加工企业少,大部分豆角只能鲜售,无法加工成预包装螺蛳粉所需的酸豆角。
为此建议:
一、分类设计解决螺蛳粉原料供给问题。螺蛳、竹笋等关键原料可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持续推进原料本地化,确保本地化率提高到50%以上。螺蛳方面,全市螺蛳养殖面积6.4万亩,年产螺蛳约2.56万吨,加上自然水域捕捞的野生螺蛳,按照2021年预包装螺蛳粉销售151亿元,预包装螺蛳粉的螺蛳需求量约3万吨;建议继续挖掘适合螺蛳自然生长
的水域,稳步发展稻田养螺蛳。竹笋方面,全市笋用竹(麻竹)种植面积8万亩,竹笋产量达4.2万吨,到2025年要实现预包装和实体店两个300亿目标,总的竹笋需求量大概是36万吨,需要的种植面积大概是24万亩左右;建议充分发挥示范基地作用,引导更多农民或者社会资源投入麻竹种植,到2025年实现种植面积12万亩。同时,大米、木耳、
花生、豆角、腐竹、辣椒等原料可积极向市外、区外等周边地区拓展若干稳定且低成本的供应基地,本地化率可维持在20%左右。
二、多措并举克服原料本地化成本高的问题。一是以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和进一步盘活集体经济为抓手整合土地资源,为引龙头,强基地提供规模土地。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方面,成立市县乡三级生产土地要素保障小组,以村民合作社为平台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农户进行土地平整后,转包给经营主体进行螺蛳粉原材料生产;盘活集体经济方面,通过财政适当出资或者政策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筹措资金,采用“螺蛳粉生产企业+螺蛳粉原料初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推进螺蛳粉原材料种养殖基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二是利用柳州工业优势助力本地农业机械化转型,降低人工成本支出。积极引导扶持柳工、五菱等本地企业科技人员研制开发机械化产品,使螺蛳粉原材料种植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三是提升原材料种植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复混肥和石灰等措施,改良生产土壤;扩大建设大棚、喷灌、滴灌等设施进行设施栽培,延长原材料生产物候期;建设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以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
三、加快相关配套建设,实现螺蛳粉原材料生产、运输、仓储、粗加工协调同步发展。组织市县主管部门尽快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工厂摸底调查,筹措资金加快辖区水、电、道路、地头小型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工厂建设,扩大仓储和加工产能。以加强农产品食品安全为抓手完善销售端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引导和支持螺蛳粉原材料生产企业开展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开展食用林产品食品安全监测以及螺蛳粉原材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努力实现基地监测全覆盖;重点引入具有成熟销售渠道的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利用其渠道资源不断拓展本地农产品销路。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商务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民盟柳州委员会:
你们在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螺蛳粉原材料本地化的建议》(第066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工作
一是积极谋划发展。2022年3月,市委、市政府开展全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集体调研系列活动,在座谈会上,邱明宏副书记、区军雄副市长就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发展提出了工作要求,要坚持市场导向,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2022年4月,召开柳州螺蛳粉原材料产销对接座谈会,为螺蛳粉生产企业、原材料加工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牵线搭桥,促进原材料产品销售,提升产业经济效益。2022年5月-9月,我局参与《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草案)》中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建设相关内容的起草,重点对涉及螺蛳粉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督与管理、品牌建设与保护、产业扶持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规范,通过地方立法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为柳州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制保障。2023年5-6月,我局拟开展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生产与供给调查研究,围绕螺蛳粉原材料的生产与供给展开研究,深入分析研判以提供决策参考,助推螺蛳粉原材料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是合理建设原材料基地。梳理竹笋、螺蛳等关键原料,系统谋划产业发展,不断优化种养结构,规划“十四五”期间原材料基地布局,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所需原材料实际用量,调优调好产业结构,指导建设一批绿色优质的大米、豆角、木耳、螺蛳等原材料生产基地,提升原材料品质。2022年,全市螺蛳粉原材料基地规模约65万亩,已认定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竹笋、大米、豆角、木耳、螺蛳等)20个。竹笋种植面积8万亩,主要分布在柳南、鱼峰、柳江、柳城、鹿寨、柳北、融水,2022年新建2.6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4.2万亩。加工型豆角种植面积5万亩,主要分布在柳城县、鹿寨县。木耳种植1200万棒,主要分布在柳城县、融水县、柳南区。螺蛳养殖面积6.5万亩,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柳城、鹿寨、柳江。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完成竹林种植面积0.36万亩;毛木耳在地种植约1000万棒,产量约1.1万吨;豆角种植面积6700亩;螺种已投放350亩,共35吨。
三是多维度施策增产量、助发展。针对原材料产业链精准施策,做好前端、中端、后端各个环节指导服务,加大良种引进培育力度,培育一批适应性强、有突破性和竞争力的新品种。加强豆角、木耳、竹笋、大米等原材料绿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如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开展竹笋质量分级,竹笋品质、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创新研究,攻克一批竹笋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逐步实现竹笋产量和品质双提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竹笋基地,配套建设喷灌、滴灌等灌溉设施,减弱干旱气候影响,延长采笋期,提高竹笋产量。推动智慧农业、设施农业,依托福建农科院数字化研究所,以鱼峰区为试点,先后开发螺蛳粉原材料智慧农业系统和龙翔云柳州螺蛳粉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害虫智能化捕捉、无人机统防统治、节水微喷滴灌系统等智能农业技术,实现全程数字化、机械化、可追溯。探索机械化生产,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来柳州指导水产养殖工作,为我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邀请“双百人才工程”专家、浙江大学苏平副教授到企业进行蔬菜加工技术指导,为企业调味笋加工产品提出建议、传授配方,并为企业机械化试制进行技术指导及设配调试。通过指导帮助螺蛳粉原材料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类型,助力柳州螺蛳粉企业发展壮大。
二、加快推动螺蛳粉原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加快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签订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筹建产学研发展平台,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研发团队,在品种选育、饲料研发、养殖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筛选了梨形环棱螺、中华圆田螺2个养殖品种,对环棱螺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研发了螺蛳饲料配方3个、生物菌肥1个、螺蛳发酵饲料技术1套。作为协作单位,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螺蛳大规格高出肉率新品种(系)培育》研究,助推螺蛳粉原材料产业发展。
二是依托科技支撑创新种养模式。另一方面,在柳州螺蛳粉产业核心示范区试点,大力推广“稻+螺+渔”的共生共养模式,“稻—豆—葱”、“椒—豆—菜”等轮作种植模式,“菌—菜—竹”高效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的应用;与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开展项目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引进农丰5号、桂丰一号、台毛一号等豇豆、毛木耳新品种,应用推广豇豆减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笋竹无性育苗等新技术新成果,推进种养模式多元化,改变原先土地单一的种植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是邀请专家开展专业性技术培训。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王卫民教授一行到我市开展螺蛳养殖技术指导,对螺蛳种质资源保存、稻螺种养、饲料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和解决方案。2022年,共举办渔业技术培训班和豇豆科学安全用药培训班共21期、超1100人次,邀请专家20余人次,开展蔬菜技术推广骨干送服务进村、送技术到棚40场近50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2500册,赠送渔业物资10余吨,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大幅度提升群众种养水平。
四是政策倾斜扶持产业发展。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制定《关于加强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用市、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进行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通过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等资金,在鱼峰区白沙镇白沙、王眉村,柳南区太阳村镇上等、四合村,融水县四荣乡江潭村,柳城县古砦乡大户村,柳江区百朋镇尧治村,鹿寨县中渡镇马安村等,围绕螺蛳、鹌鹑等养殖和竹笋、豇豆、木耳等种植以及米粉、酸笋、酸豆角等加工业进行建设,促进螺蛳粉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创建柳州螺蛳粉产业化联合体项目,扶持柳州川香坊、柳江人家螺蛳粉等企业开展酸笋、豆角等原料加工生产线建设,提升螺蛳粉原材料加工能力和水平。联合体采用“螺蛳粉生产公司+螺蛳粉原材料初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市场为导向,以订单生产为主要合作方式,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螺蛳粉产业发展。
五是激活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集体管理的闲置房屋、集体土地或者流转农民承包土地,进行土地初步整理和设施建设,并与螺蛳粉原材料生产企业等经营主体签订入股协议,促进螺蛳粉原材料生产与初级加工品生产。通过将村集体管理土地或者流转农民承包地等方式集中土地资源用于发展螺蛳粉产业,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集体经济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资产入股企业经营,企业进行规范化经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策划包装项目助力全产业链升级。重点建设和提升原材料种养基地和农产地初加工基地,完善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加大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包装打造一批螺蛳粉相关农业招商项目,引进龙头企业支撑产业发展。如柳城县社冲乡螺蛳粉产业链原料生产基地和西盘龙产业兴旺园初现雏形,以西盘龙屯为圆心,流转近三千亩土地,引进发展了一批螺蛳粉原料生产企业,建成两千亩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如创建鱼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柳州螺蛳粉原材料育苗和种养基地、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和预包装螺蛳粉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结合产业园建设,谋划申报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
二、做好相关配套,实现螺蛳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是打造柳州螺蛳粉原材料集散中心。全力推动柳州螺蛳粉原材料集散中心项目建设,通过打造集原材料线下交易及展示市场、线上交易平台、大数据中心、检验检疫中心、追溯体系平台、仓储及物流中心为一体的集散中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力争将项目建设成为全国最大酸笋、酸豆角、木耳等螺蛳粉原材料交易市场,推动原材料产业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柳州螺蛳粉企业和全国实体店配送更高质量原材料,让柳州价”成为行业现货集散的风向标。
二是提升原材料标准化水平。
全市共有25个螺蛳粉原材料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新增4个产品认证(绿色食品3个,有机农产品1个),认证总面积26.02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40%以上,保障螺蛳粉原材料质量安全。牵头制定了13个柳州螺蛳粉原材料生产技术标准,其中,广西农业地方标准2项、柳州市农业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6项,为螺蛳粉原材料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保障,并为螺蛳粉原材料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原材料生产技术标准作为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当中,成为地方性法规实施。
三是把好柳州螺蛳粉原材料产品质量关。
重点加强对螺蛳粉原材料产品检验检测,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追溯处理。按照豇豆、木耳、稻谷、螺蛳等产品上市期制定抽样检测计划,每月每季度严格按时执行抽样检测任务。2022年全市累计检测蔬菜、豇豆、稻谷等柳州螺蛳粉原材料产品四千余份,合格率98.8%;结合“柳州螺蛳”农产品地理标志检测,对本地养殖基地的螺蛳开展专项抽检50份,合格率100%。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示范典型。2022年,培育广西善元和广西中柳2家企业为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广西兴柳等7家公司为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计达到32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动原材料生产、加工、打造品牌和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202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