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67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来源: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3-06-13 16:38    浏览量:


建议内容:关于抓实农田土壤改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才能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近年来,我市在有条件的大部分农村开展了土地平整和修建水利设施,具备一定的耕地提质改造基础条件,但土壤质量问题却普遍存在,土壤酸化板结、漏水漏肥等问题日益凸显。

我市在进一步农用土壤质量尚需提高改善的地方有:一是在制度措施层面上,土壤环境质量改良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职能管理部门在政策措施落地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全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对承担单位还要继续完善考核指标和责任制度。二是在技术层面上,我市农田一定程度存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偏弱、土壤酸化板结、硬水灌溉导致作物减产等情况。以2022年为例,7月中旬以来,柳州市全市气象干旱严重,干旱面积占比100%。广西近30年里强酸化耕地面积增加了30%,作物减产20%以上,我市也不例外。三是在动态预警方面,我市土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水平较低,使得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质量,难以全面动态掌握农田土地质量总体现状和变化趋势。

为此建议:

一、机制创新,为农田土壤改良提供制度保障

要加大创新建设布局。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要求,重点布局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已经规模流转的田块,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要拓宽转化资金经费投入渠道。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共同推进成果落地。要创新土壤改良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创新促进转化。

二、深化科技研发与技术示范,着力攻克科技难点

一方面根据我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特征和酸化板结的程度,推进农田土壤改良实用技术的开发,建立适用于我市农田土壤酸化板结特点的本土化改良技术及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新型肥料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创新集成,通过试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用土地的科学种植和抗风险能力。

主要应做好:推进新型肥料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研发,重点开展土壤改良、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和新型肥料的试验应用,结合新技术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化解酸化板结,促进土壤改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与农业主推技术的结合。结合各类农业主推技术专项活动,把减少化肥使用量融入到各项农业主推技术中。抓住源头监管。开展农药、肥料等各类农资经营主体监管执法全覆盖,严厉打击各类无证生产经营、坑农害农等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土地质量地质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制度。制定柳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方案,量化工作内容形成考核机制。在现有农业系统技术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企业参与检测工作,并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建立农用土壤科研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家级、自治区级土壤环境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建立固定的科研合作机制,针对不同类别的农田土壤技术研发、工程咨询服务等开展战略合作,增强科技对农田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力度。开展基础信息保障,赋能土壤监测信息化。利用网络等综合信息平台开展农业农村信息接入服务,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全市范围内农用地土壤情况常态化监测,以数字技术赋能土壤改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市级土壤改良技术库。包括专家库、留样库等以吸纳全国土壤环境方面的知名专家及自治区资深专家,联合我市土壤改良专家,指导各项土壤改良工作的开展。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中国农工民主党柳州市委:

您在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抓实农田土壤改良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建议》(第067号)已收悉。提案指出土壤改良体系和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完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偏弱、酸化板结等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经研究,并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有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耕地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市耕地总面积377.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02.16万亩、旱地174.04万亩、水浇地1.39万亩),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70.9万亩。柳州市耕地等级变化评定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全市耕地质量等级为6.24级,2022年全市耕地质量等级为6.21级;2018-2021年,全市水田pH从5.45提高到5.75,旱地pH从5.73提高到5.82,全市pH值4.5以下耕地面积占比从3.63%减少到2.89%,pH值4.5-5耕地面积占比从46.86%减少到45.37%,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二、全市耕地质量建设开展情况

(一)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226.58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59.96%。通过集中统一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022年自然资源部部门共实施耕地提质2.5万亩,其中旱地改造为水田1.5万亩。自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市累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4643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动作为,连续四年位居全区第二名

(二)认真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2021-2022年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97.3万亩(次),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由2018年的38.6%提高到2022年的41%,提高2.4个百分点,按每亩可节肥1.13公斤计算,累计减少化肥施用1111.56吨(折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59.92万亩;开展冬种绿肥面积57.6万亩,按每亩可减少化肥10公斤计算,累计减少化肥施用5760吨;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624.6万亩,秸秆养分还田率68%;全市施用有机肥面积250.8万亩,施用量83.68万吨。2021-2023年,累计投入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有关项目资金1554.81万元,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72866万元。

(三)统筹推进耕地等级变化评定和耕地质量评定

结合取土化验、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实施,以耕地成土母质、耕层厚度、有机质、耕层质地、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土壤养分状况、酸碱度等指标变化情况为重点,撰写年度耕地等级变化评定报告,上报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评定总面积稳居广西地级市首位,《柳州市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与应用》荣获广西2021年度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

(四)全面铺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2022年全市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鹿寨县列入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县。根据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要求和样点布设原则,全市要完成7308个土壤表层样点调查采样。计划2023年完成样点采集5846个以上,2024年春耕前全部完成样点采集。2024年10月完成普查成果汇编上报。目前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五)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

全市累计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52个,涵盖了柳州市主要耕地土壤类型。通过定点调查、田间试验、样品采集、分析化验、数据分析等工作,对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状况等质量变化开展的动态监测,对全域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发布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我市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六)强化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室内及现场培训培训,积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农技部门共开展提升土壤肥力、科学施肥等各类培训班221期次,培训人员1.24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2.5万余份。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重点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障碍耕地治理、农用地安全利用等工作。积极推进新型肥料新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研发,重点开展土壤改良、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和新型肥料的试验应用,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土壤改良及农业节本增效。同时继续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等行为。

                  202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