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72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建议内容:关于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民生,粮食问题事关群众安危。
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耕地保护红线受到了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耕地,而这部分的耕地往往是相对优质的耕地资源。二是部分群众违规占用耕地建房,对耕地管控缺失;部分宅基地紧张的地方,群众因分户分灶等,盲目占用耕地建房。三是部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因为种植农作物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市场不稳定和收益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农民不愿种植庄稼,用耕地种果种树或其他非粮使用。四是部分耕地撂荒。因现有农业设施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加上以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劳动力丧失,而下一代对耕地缺乏感情,没人种植庄稼造成耕地撂荒。为了防止耕地撂荒,确保粮食生产和安全,自治区和柳州市政府陆续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止耕地“非粮化”和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111号)、《柳州市“稳粮食兴乡村攻坚战”指挥部关于加快推进耕地撂荒治理工作的通知》(柳稳粮兴村指办发〔2022〕6号)等文件,全面开展防止耕地撂荒工作。据摸排统计,全市年初撂荒耕地3.1万亩,到目前为止已治理2.4万亩,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有6000多亩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为此建议:
一、完善和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因为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原有农田水利设施,加上水利常年失修,导致农田缺水严重。再有,因缺乏生产道路设施等,小机械耕作受到限制,群众对交通不便的耕地不愿耕种和护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因此,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对提高农田生产质量等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支持鼓励群众有序进行土地流转。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外出人口加大,目前留在村里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从调查了解到,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而80后,90后出生的都不懂种田种地,更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随着70年代出生的群体也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按现有承包生产经营模式下,那么将出现无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正因如此,调整土地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交给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连片规模式机械化生产,农户可以通过租土地,有一笔收入,公司还可请他们参与劳作,又得到工资。
三、提高种田大户或合作社耕种补贴。农业生产效益低,风险大,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和合作社还是不多。目前国家也给予种粮补贴等政策,但仍无法吸引大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现有政策支持下,建议政府再出台鼓励政策,对单个农户流转种植达50亩以上,或单个企业流转种植达500亩以上耕地种粮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四、对农户撂荒的耕地实行收回承包经营权。从调研中了解,农户撂荒耕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五保户、丧失劳动能力户无法耕种直接撂荒;二是农户全家进城务工并长年不回,造成其耕地撂荒;三是因缺乏农业设施,造成无法耕作导致撂荒。针对以上情况,对农户存在连续
2年撂荒地,造成耕地闲置、荒芜的,村集体可解除与农户签订的承包合同,收回承包地,县人民政府注销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并停止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稻谷生产补贴。如果是五保户、丧失劳动能力户,直接收回承包地归集体经营,由政府兜底保障其最低生活保障。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政府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吴志峰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建议》(第072号)提案已收悉。提案提出当前耕地存在“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并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耕种补贴、撂荒地治理等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经研究,并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现答复如下:
一、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推进耕地“非农化”整治
(一)完善耕地用途管控机制
2022年先后出台《柳州市贯彻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实施方案》《柳州市关于加强耕地流向管理工作方案》,完善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制度,科学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实施耕地“进出平衡”,建立耕地流向管理长效监管机制。全市2018-2021年批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平均比例为40%,2022年田长制实施以来下降至20.51%,下降19.4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使用1万亩土地,就减少占用1949亩耕地。
(二)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组织成立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土地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台账清单式管理,按月验收销号。2022年累计消除违法占耕地面积3294亩,违法占耕地比例由年初的33%下降到2.69%,远低于国家问责标准。
(三)积极做好国土变更调查和耕地保护衔接工作
在全区率先采用遥感影像判读和无人机辅助调查等技术手段,推行国土日常变更调查,主动寻找耕地流入地块。根据外业调查核实,我市2022年恢复耕地面积达10.99万亩,经自治区复核,符合纳入变更调查成果的耕地流入面积为9.72万亩,较2021年增加7.01万亩,耕地流出面积3.11万亩,较2021年减少5.98万亩,我市2022年耕地面积净增加6.61万亩,耕地首次实现“净流入”,超额完成我市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耕地用途管制工作成效显著。
二、积极开展耕地“非粮化”和撂荒耕地治理
(一)“非粮化”整治成效突显
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耕地“非粮化”治理面积2.86万亩,其中退“园”复耕2.41万亩,退林复耕0.42万亩,其他非粮化治理0.03万亩。复耕种植粮食作物0.1万亩,糖料蔗0.79万亩,其他农作物0.04万亩。截至4月30日,已经摸排“非粮化”图斑5741个,面积1.71万亩,摸排进度达99.2%。
(二)撂荒耕地治理取得初步实效
今年我局印发《柳州市耕地撂荒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2023年全面建立撂荒耕地台账,落实治理任务到具体位置和地块并开展治理销号。2024年努力遏制新增撂荒耕地,年底前县区、新区基本完成本辖区内撂荒治理任务。2025年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回头看”,巩固耕地撂荒治理成果,健全撂荒耕地监管长效机制”。全市积极探索推行“农户复耕+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耕代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流转”的三位一体模式,截至目前,摸排出实际需要治理的撂荒耕地面积3.1万亩,已治理2.47万亩,治理率达80%。
三、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一)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局积极组织91.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开展9.7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4.6亿元(其中市级投入0.4亿元)。截至2023年4月底,2022年度项目工程进度80%、2023年度项目已全部完成初步设计评审批复工作。历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226.58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59.96%。通过集中统一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自2019年以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4年位列全区第二名。
(二)探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从2020年我局着手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规范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和资金管理,我局制定印发小型农田水利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及定额补助标准,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扶持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引导村委组织村民自建自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区分模式项目和非模式项目,将常用的“现浇砼矩形渠道衬砌”列入模式项目,统一补助标准。两年来,我局共组织145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实施,累计下达项目资金2653万元,项目区受益面积约2.6万亩。
(三)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统筹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2023年全市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5.17亿元。经初步统计,统筹整合2672.53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灌溉渠道建设工程、产业基地配套灌溉工程等。衔接资金切块下达到县区,由各县区在保障中心任务的前提下,按“四到县”要求并根据衔接资金到位情况和项目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四、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做好耕种补贴发放工作
(一)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
根据《柳州市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建立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其中鹿寨县被评为自治区产权流转示范县。
(二)耕种补贴发放基本情况
2021年起,我局牵头实施粮食生产激励补贴政策,明确“对全年种植粮食面积(含复种)达到5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50元;对利用闲置、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复耕种植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元;对原种植果、桑、林、草等非粮作物(甘蔗除外)耕地改种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200元;对发动、促进闲置、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复耕种植粮食,或原种植果、桑、林、草等非粮作物(甘蔗除外)改种粮食,且耕地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村民委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亩给予20元奖励。单个村民委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奖励最高不超过5万元”。通过政策引导群众开展土地流转,鼓励种田大户和合作社多种粮、种好粮。目前正在组织各县区做好稻谷生产者补贴、双季稻轮作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耕地地力补贴等项目资金发放工作。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推广“小块并大块”模式,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继续组织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耕种补贴资金,规范资金发放流程;采取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推进撂荒耕地治理,提升群众复耕积极性和粮食生产信心,全方位提升耕地利用效益。
202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