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29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来源: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4-05-21 18:00   

    提案内容:关于建设“甜蜜事业大糖文化国家特色蔗业产业区”的建议


“一根甘蔗实现‘吃干榨尽’。这是一个附加值很高的产业!”广西农业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不仅是全国的“糖罐子”,也是全国有名的“菜篮子”“果盘子”,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前景广阔。2023年12月15日上午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及广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所在:“广西雨热充沛,农业生产条件好。要发挥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让更多‘桂字号’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为广西现代农业擘画出更加宏伟的蓝图。柳州地处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农业环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柳州的糖果就闻名全国,但进入新时代,柳州甘蔗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拥有农业科研、双高基地、柳工机械、凤塘集团、广西糖网等许多甘蔗产业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甘蔗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不够深、链接不够集聚、优势品牌打造不够全面强化;

3.产业高质量建设缺乏特农业产业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设计改造升级。

建议以柳州凤山为中心,打造一个集聚农业、工业、商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甜蜜事业大糖文化国家特色蔗业产业区”。产业区建设内容:

1.打造柳州甘蔗产业种苗科研集聚区。借助柳州甘蔗种业科研优势打造甘蔗高地。柳州市柳城甘蔗研究中心的专家卢文祥有着“甘蔗界的袁隆平”称号,他研发的“桂柳05136”品种,是甘蔗中全国种植面积名列前茅的品牌,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来宾就听取了关于该品牌种苗的汇报。可在柳州北部生态新区沙塘农科院建立“卢文祥工作室”为核心、中国甘蔗科学院士工作站、广科大实验室等,把柳州打造成甘蔗种苗科研高地,产业链上游顶端集聚区。

2.打造柳州甘蔗产业双高基地集聚区。依托柳州现有的46.4万亩“双高基地”,联合周边地区的“双高基地”,打造“双高基地集聚区”,同时向柳、来、河甘蔗产业一体化区域辐射。

3.打造柳州甘蔗深加工基地集聚区。发挥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糖业集团柳兴制糖公司、柳州金嗓子、柳城云片糕、柳州传统手工红糖加工业,再引进国内知名糖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打造柳州糖果精细加工集聚区。

4.打造柳州甘蔗产业机械化柳工制造示范区。“耕、种、管、收、运”生产全程柳工机械化。

5.打造柳州甘蔗品牌集聚区。把甘蔗产业链的上下游品牌集聚到柳州,如“桂柳05136”、红糖、白糖、冰糖、金嗓子、云片糕、柳工甘蔗机械、广西糖网等集聚链接到一起,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产业链品牌。

6.打造柳州甘蔗物联网集聚区。通过广西糖网,将柳州乃至广西的甘蔗产业链,从苗、种、管、收、销、物流、电商、期货、金融、服务全部链接到现代化的物联网平台,形成“农业--科教--工业--商业--农户--金融--用户”一条龙服务无缝连接大数据平台,形成广西最大最强的甘蔗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服务集聚区。

7.打造柳州甘蔗“大糖文化”产业园区。柳州的蔗糖、金嗓子喉宝等品牌更是享誉世界,柳州的广西糖网更是世界糖价的风向标。进入新时代,随着柳州05136甘蔗品种的科研发力,双高基地的建设和全国农业现场会的推广,柳工甘蔗机械制造的进入、新柳邕批发、八桂农网等的加入,特别是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使得甜蜜事业甘蔗产业文化正在集聚升华。建议在柳城凤山镇打造广西甜蜜事业大糖文化博物馆,在毗邻的北部生态新区沙糖农科院设中国制糖产业链院士科研工作基地、中国大糖产品世界集散中心、广西糖网国际贸易大厦,在柳、来、河地区优选一条涵盖甘蔗全产业链的“广西甜蜜事业大糖文化”生态旅游经典路线。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柳北区政府、柳城县政府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张久生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建设“甜蜜事业大糖文化国家特色蔗业产业区”的建议》(第029号)收悉,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交由我单位主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柳北区政府、柳城县政府协办。感谢您们对我市糖业工作的关心。为了提高提案答复的质量,我局针对提案内容,于2024年5月8日邀请政协委员、相关专家到柳城县太平良种繁育基地、凤山糖厂开展“柳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29号提案”的答复调研。在汇总政协委员、相关专家以及协办单位相关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打造柳州甘蔗产业种苗科研集聚区”的建议

柳州是广西蔗糖主产市之一,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在全区排名第四。柳州有9个县(区)种植糖料蔗,辖区内有两个糖业集团11家制糖企业(其中融安糖厂、雒容糖厂、白沙糖厂3家企业停榨,主要发展甘蔗种植工作),2023年全市种植甘蔗107万亩,2023-2024年榨季进厂糖料蔗为567万吨,比上榨季的350万吨增长217万吨,增长62%;本榨季农民售蔗收入达到30亿元,比上榨季的18亿元增加12亿元,增幅为67%左右,再创历史新高,真正达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社会效益。

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甘蔗良种良法推广工作,让国家政策真正惠及广大蔗农,中央、自治区、柳州市每年补贴蔗农约1亿元,甘蔗全程机械化作业补贴约4100万元。大力支持凤糖集团申报自治区糖业发展项目,帮助柳城县制糖企业实施技改升级、节能减排等项目,2024年凤糖集团获得自治区糖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93万元;正在实施柳城县甘蔗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及蔗糖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1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2500万元。项目一期建设甘蔗研究中心产业园,二期计划开发包括甘蔗收获设备、蔗叶回收设备、糖料蔗二次除杂设备各一套,推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设备的应用。2022年,《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选育与应用》《蔗汁高效清净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及应用》《甘蔗收获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分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种茎直接补种延长宿根蔗年限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广西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二、关于“打造柳州甘蔗产业双高基地集聚区”的建议

我市建设有46.4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划定有84万亩的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拥有甘蔗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相配套的完整蔗糖产业链。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甘蔗杂交育种、甘蔗组织培养、甘蔗良种试验与推广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技术人员8人。2008年成为国家甘蔗(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柳城综合试验站的建设依托单位,2012年被区科技厅评为“广西农作物良种培育中心”。目前中心承担着国家糖料体系柳城综合试验站、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等科研推广项目。单位将继续以解决甘蔗种子“卡脖子”问题为研究方向,以服务蔗农和制糖企业发展为宗旨,以树立和推广“桂柳系列”甘蔗品种为目标开展工作。自2003年以来坚持开展甘蔗杂交育种科研工作,到2023年共组配甘蔗杂交组合930多个组合,培育甘蔗实生苗90万株左右。经多年实践,目前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桂柳系列”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包括选育理念、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经十多年努力,育成了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桂柳05136、桂柳07500、桂柳07150、桂柳1539共六个甘蔗新品种,和柳城15-41、柳城17-190、柳城19-619等一大批甘蔗新品系。其中桂柳05136在2023年全区种植约500万亩。得到政府、企业和蔗农的共同认可,并被列入广西蔗区优质蔗加价品种,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和提升广西糖业竞争力,助推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作出贡献。同时桂柳一号累计推广100万亩、桂柳二号累计推广200万亩、桂柳07150在全国也共有40万亩规模的面积。

三、关于“打造柳州甘蔗深加工基地集聚区”的建议

近年来,柳州制糖企业也得到了稳定发展,涌现了凤糖集团、柳兴制糖等一批资质优、产能高的制糖企业,推动了柳州糖业高质量发展。凤糖集团在柳州拥有凤山、柳城、六塘、柳江、和睦、鹿寨、雒容、白沙、融安9家制糖企业及2家生态肥公司、鹿寨纸业公司等13家生产企业,目前集团日处理糖料蔗7.4万吨,年产机制糖最高100万吨、食用酒精3万吨、蔗渣浆5万吨、复混肥20万吨。凤糖集团2023年资产总额31.12亿元,营业收入3205亿元,上交税费2.39亿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国内知名糖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打造柳州糖果精细加工集聚区。

四、关于“打造柳州甘蔗产业机械化柳工制造示范区”的建议

2022年我们积极协调投入4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在柳江区穿山镇建设柳州市第一个甘蔗分步式机收试点,2022/2023榨季该示范点作业量达到2300吨,作业面积600多亩,营收30多万元,分步式机收模式含杂率低、蔗叶能收集打包充分利用,得到糖厂、合作社、蔗农三方认可。另外,2023年举办了3次甘蔗分步式机收现场演示会,组织农机部门技术人员、农机服务组织、种蔗大户等200人次现场参观分步式机收作业效果。

柳州市推进甘蔗分步式机收的试点经验为全区发展分步式机收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经验,并获得自治区农机中心支持2023/2024榨季建设18个分步式机收试点,2023/2024榨季柳州市机收总重量17.96万吨(联合机收重量12.54万吨,分步式机收重量5.42万吨);2023年柳州市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70.59%。其中机耕水平99.95%,机种水平61.42%,机收水平40.60%,推动甘蔗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五、关于“打造柳州甘蔗品牌集聚区”的建议

在我们的支持下,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一家以甘蔗为原料生产蔗糖、酒精、生态肥和纸浆的生产制造企业集团。主导产品为白砂糖、赤砂糖、食用酒精等。“网山”牌一级白砂糖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广西名牌产品”。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柳兴制糖有限公司,是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龙头企业,是全国首家大型精制白砂糖生产企业、广西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是柳州市22家强优重点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产品有“柳兴牌”白砂糖、赤砂糖。

经过多年推广应用,桂柳05136在2023年全区种植约500万亩,得到政府、企业和蔗农的共同认可,并被列入广西蔗区优质蔗加价品种,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和提升广西糖业竞争力,助推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作出贡献。下一步我们将把甘蔗产业链的上下游品牌集聚到柳州,把红糖、白糖、冰糖、金嗓子、云片糕、柳工甘蔗机械、广西糖网等集聚链接到一起,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柳州产业链品牌。

六、关于”打造柳州甘蔗物联网集聚区“的建议

我们持续深化与凤糖集团、柳兴糖厂、广西糖网合作关系,秉持糖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制糖、酒精、酵母、肥料、燃料、蔗叶秸秆综合利用等各项工作开展,力争把每根甘蔗“吃干榨尽”,全力构建“一条龙”服务的甘蔗全产业链,全市糖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已经建成甘蔗购销订单合同平台,成立榨季生产管理指挥部,发挥属地管理职责,强化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共同抓好榨季管理工作。我市脱毒、健康种苗品种均符合自治区确定的39个良种系列要求,以桂柳05136为主打品种,全市良种覆盖率达100%。鼓励甘蔗产业通过“互联网+”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直供、批发、零售等多种销售模式,推动消费体验向网络化、智能化、便利化提升。指导企业发展壮大电商团队,开拓线上和线下交易市场,加大对品牌培育宣传力度,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大数据、新闻媒介开展产品品牌推介和网上展示活动。

我市生产的食糖由凤糖集团、柳兴糖厂的上级公司负责销售,广西糖网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食糖网上销售,银行负责金融支持,形成了从苗、种、管、收、销、物流、电商、期货、金融、服务全产业链平台。下一步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打造“农业--科教--工业--商业--农户--金融--用户”大数据平台,形成广西最大最强的甘蔗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服务集聚区。

七、关于“打造柳州甘蔗“大糖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议

我市自2017年以来,立项糖产业领域科技项目12个,支持科技经费614.84万元。2021年以来,我市糖产业共获得自治区科技厅立项项目13个,科技经费支持2868万元。截至目前,共建成5个糖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含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同时有12个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落地,包括4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自治区级星创天地、3个广西农业科技园区。2018年以来,推动糖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项,技术交易金额2940万元。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634名,科技特派员引进、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近1200个,完成线上线下培训200余场,培训人数4500多人次,帮带本土人才400余名,在传帮带中促进本土人才全面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经费,在柳城凤山镇打造广西甜蜜事业大糖文化博物馆,在柳州农科中心设中国制糖产业链院士科研工作基地、中国大糖产品世界集散中心、广西糖网国际贸易大厦,在柳、来、河地区优选一条涵盖甘蔗全产业链的“广西甜蜜事业大糖文化”生态旅游经典路线,为打造柳州蔗糖品牌集聚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政协委员的监督指导下,协调相关部门、县区持续发力,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种植公司+基地”等多方利益联结模式,培育壮大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糖企参与糖料蔗基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糖料蔗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

加强蔗农思想引导,实现破除田埂,小块变大块,形成土地连片,突破瓶颈,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广适合本地的农机开展机械化作业,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糖料蔗生产领域,提高糖料蔗机种、机收作业水平,促进全市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 围绕糖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突出抓好糖业“稳链、强链、延链、补链、建链”工作,进一步深挖潜力,在制糖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全领域开展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推动制糖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推动制糖产业和糖产品多元化发展,指导糖业企业研发出更多新产品,不断延长糖业产业链,推动我市甜蜜事业大糖文化国家特色蔗业产业区建设工作落地见效,为我市糖业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4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