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杀虫”须三思,生态防控要学会!
“杀虫”一词在水产养殖中更为常说,富含有机物的池塘环境更易使寄生虫滋生,并对养殖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杀虫”源于寄生在养殖动物体表或各种组织器官上的寄生虫,从养殖动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造成机械损伤等,导致养殖动物出现呼吸困难、烂鳃、身体消瘦、体表溃烂、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当养殖朋友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会忍不住的想要杀掉,殊不知可能在酝酿着另一场灾难!!!
一、杀虫有何“罪”
1、药物毒性,造成养殖动物体质弱
水产养殖常用的杀虫产品主要是有机磷类、菊酯类、重金属类和抗生素类,这些成分可导致寄生虫的神经兴奋麻痹致死,或通过触杀、胃毒性作用等使虫体丧失活力。在杀死寄生虫的同时,药物对养殖动物本身也具有潜在毒性,这可导致动物的肝脏功能紊乱。大多数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很长,不易被分解,进入养殖动物体内,并造成长期的机体损伤。在养殖过程中,有很多现象表明“因为使用了大量杀虫剂,导致肝脏变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后,胆汁分泌减少,肝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养殖动物体质变弱”!
2、药物刺激,诱发病害或加重死亡
有些杀虫剂本身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不同养殖动物的药物敏感性也不同。杀虫剂的错误使用会导致养殖动物不吃料、引发其他疾病(如病毒性疾病)或加剧死亡。
3、杀藻杀菌,引起水变缺氧
大多数杀虫剂具有杀灭水体中藻类及菌类的作用,使用后,它们会导致倒藻,破坏水体的稳定性,倒藻后会加重水体缺氧。
4、药物残留,虫体耐药增强
在使用杀虫剂时,剂量控制不准确,或盲目用药,导致杀虫无效或因剂量过大和药物残留而影响养殖动物的存活率。此外,杀虫剂的频繁使用导致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屡杀不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有虫不杀,那该怎么办
杀虫对水产养殖有如此大的影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除非虫害问题对水产养殖产生重大影响,否则应尽可能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杀虫治标不治本,追根溯源还是没有根治池塘底质问题。虫卵在池塘底部肆意繁殖,养殖动物反复感染发病。不杀虫,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防虫、抑虫来进行生态控制,以减少危害。
1、在养殖水体浮游动物繁殖高峰期,应避免使用大量肥料,特别是富含有机物的化肥,以避免助长浮游动物或使不良水质指标超标。
2、在平时,勤撒网检查养殖动物体,当体内发现寄生虫时,在喂料时拌上乐畅桉树精油,驱除体内的寄生虫;
3、体质虚弱的养殖动物通常更容易感染寄生虫,通过平常加强内服保肝护肠类产品,综合提升鱼体免疫力,可以有效减少寄生虫的危害,帮助增强动物体质。
4、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每年进行清塘晒塘,杀灭底泥中的虫体、虫卵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等,在日常管理中,应使用氧化型底改产品,以减少池塘底部的有机物,防止大量寄生虫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