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北区“智慧微工厂”——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创新引擎
柳北区作为柳州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发展食用菌产业是确保“菜篮子”稳产保供的重要举措。柳北区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产业基础雄厚。沙塘镇洛沙村于2016年荣获全国食用菌“一村一品”称号。然而,传统栽培模式面临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浪费、生产管理难度大以及市场波动影响大等问题,亟需突破发展瓶颈,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推动食用菌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当前,在柳北区白露街道小村村现代农业珍稀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个集装箱式“智慧微工厂”排列整齐,内部培育着秀珍菇、猪肚菌、木耳等珍稀菌菇。这些“智慧微工厂”是柳北区食用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也是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项目背景与启动
柳北区传统农业模式面临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浪费、生产管理难度大、市场波动影响显著、效益低、增收难等困境,亟需转型升级。同时,珍稀食用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在此背景下,柳北区引进柳州市绿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引入社会资本及财政扶持共计2000万元,打造白露街道小村村珍稀食用菌产业园,开启“智慧微工厂”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二、智慧技术应用
1.环境精准调控:“智慧微工厂”配备高精度传感器,24小时监测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环境参数。数据实时传输至智能控制系统,若参数偏离设定范围,系统自动调控空调、加湿器、补光灯等设备,确保菌菇处于最佳生长环境。例如,秀珍菇对温湿度要求严格,系统能将温度精确控制在20-23℃,湿度维持在85-90%,保障其良好生长。
2.智能灌溉与施肥:根据菌菇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需肥规律,结合培养基湿度和养分监测数据,自动灌溉与施肥系统精准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方式,配合智能配比营养液,在满足生长需求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3.病虫害智能监测与预警:利用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测病虫害。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迅速分析类型及严重程度,及时预警并提供防治方案(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或精准用药),降低损失并减少农药使用。
三、项目成果
1.丰富产品种类:自2024年投产之初仅生产木耳,现已发展至秀珍菇、猪肚菌等3种珍稀食用菌,未来计划拓展草菇、凤尾菇、金针菇、羊肚菌等品种,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2.高效周年生产:打破传统季节性限制,实现全年种植,提高土地及设施利用率,稳定市场供应。
3.显著经济效益:产业园年产菌菇600吨,产值超4000万元。因智慧技术应用,人力与资源成本降低,利润空间显著提升。
4.带动就业增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200余户农户提供增收途径,并创造40余个就业岗位,务工村民月收入达3000元左右。
四、经验与挑战
1.产学研合作:与柳州市农科中心、福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并获广西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柳北区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指导,攻克菌种选育等技术难题。企业需加强自主技术团队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2.政府支持:政府通过资金与政策扶持推动项目落地,为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人才短缺: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匮乏,需加强培养与引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4.市场波动:食用菌价格受供需影响波动较大,需加强市场监测,拓展销售渠道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未来展望
柳北区将持续完善“智慧微工厂”技术与管理,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珍稀食用菌繁育基地。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工、旅游、科普等延伸产业,延长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柳北区白露街道小村村现代农业珍稀食用菌产业园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