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激活和美乡村新动能
近年来,柳州市城中区找准乡村振兴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结合点,打好“塑形+铸魂”、“产业+就业”、“资金+人才”组合拳,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打造“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乡村,托起村民幸福生活。城中区的聚龙苑、潘佳农庄、千花奴小院等4户农村庭院,成功入选2024年广西 “美丽庭院”项目建设名单,其中1户更是荣获“精品美丽庭院”称号。
一、“塑形+铸魂”,保护美丽生态
城中区着力加强农村的和美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乡村的“颜值”和“内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乡村规划。城中区坚持高标准编制城中区乡村振兴规划,一体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二是抓好乡村风貌改造。柳州市、城中区共投入约14.2亿元建设环江滨水大道、改造环江滨水大道沿线村庄风貌、打造12个“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绿色村屯,1700多户农民直接受益,实现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赢。三是抓好示范村建设。投入1.53亿元,对不适应产业发展、影响到村容村貌的旧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提升,打造了4个“美丽柳州”乡村建设综合示范村屯,也使各村落的风致得到更清晰体现——雷村屯古朴雅致、瓜果飘香,成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深水屯乡愁浓郁、风景迷人,成为有名的“绿色村庄”;东流屯廉勤遗迹、先贤训诂,成为“廉政教育基地”;牛姆坪屯休闲养生、花红树绿,成为“全国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抓好生态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给绿水青山增添“保护伞”,莲花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69.82%,柳江水质全国第一,为工业柳州国家森林城市增加“生态名片”。五是厚植村庄文化底蕴。在乡村打造乡愁纪事馆群、家风家训文化户、孝德文化亭、文化栈道、文化墙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文明新风尚。六是抓好乡风文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城中区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志愿服务队10余支,不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汇演、农技培训、文明劝导、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同时还成立了乡村文艺队、篮球队、龙舟队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七是抓好德治教化。以“微治理、大服务”为导向,在环江村建设集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室、爱心超市等活动场所于一体的“五治融合”综合体,为治理乡村、丰富乡村文化、延伸服务群众提供了新平台。大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创建活动,增强乡村治理的源动力。示范村积极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
二、“产业+就业”,发展美丽经济
城中区紧紧抓住产业和就业这2把金钥匙,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夯实人民共同富裕基础。
一是抓好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城中区着力抓好大美滨江休闲农业示范区、环江水晶糯米木薯初加工基地、威派潮玩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百里柳江·百里画廊”资源,建设“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美丽乡愁”纪事馆群、乡村旅游市场及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等产业,实现全域景区化目标。二是抓好节庆经济。举办龙眼节、蜜柚节、荔枝节、板栗节、辣椒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及开展“龙城十二月市”、音乐舞蹈美食节等活动,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激活市场活力、扩大消费需求。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本地人文历史、美丽乡村、山水风光、特色节庆、大健康康养、“非遗”文化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多条旅游精品线路,邀请外地游客、本地市民,一起感受山水之美、体验乡愁文化传承的魅力,做城中区旅游“代言人”,让美丽资源、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2025年1-6月,“大美环江”乡村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达368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旅游总收入14.17亿元、同比增长2.2%。四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组织42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大美环江农文旅联盟”,利用村里100多栋闲置房屋建设特色民宿、农庄等,带动80%以上农民就地就业,促进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成为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新引擎”。五是深化劳动技能培训。加快推动劳务品牌建设,提供中西式面点制作、手机短视频拍摄、电商直播等多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22次,涉及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316人,“八桂家政”、“八桂米粉” 等特色劳务品牌培训 113 人。六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月等5场大型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5327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605人,有效满足农村劳动力等群体的求职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三、“人才+资金”,创造美丽生活
城中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力解决乡村建设缺少资金和人才等瓶颈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城中区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激励优秀城市人才、返乡能人、党员干部等,将资金、项目、技术带入乡村,让广大农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组建“乡土人才库”。充分发挥柳州市委党校、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等高校优势资源,组建“乡土人才库”,夯实人才振兴基础。三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举办果蔬种植、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培训、声乐舞蹈等特色培训班,提升群众致富本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5年上半年,城中区共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春耕生产培训等各类培训班4期,培训乡村振兴人才200余人;遴选7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参与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作,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做好支农惠农工作。采取“上级奖补资金、财政筹措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金融服务支持”等多元模式解决“三农”资金难题,全面做好支农惠农工作,不断促进产业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2025年上半年,城中区6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660.97万元。五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推进“七个一批”项目建设,目前城中区20个乡村振兴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10.15亿元,为产业振兴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