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精准把脉 集思广益共商良方
为深入贯彻落实《柳江区建设全国甘蔗机械化生产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实施方案》《加快提升糖料蔗机械化收获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全面提高我市糖料蔗收获机械化率,促进我市糖业高质量发展,9月2日,柳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郑崇宁调研员带领产业发展科、科技推广科一行3人联合柳江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深入柳州市新兴工业园区,到广西甘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柳兴糖厂开展调研及座谈会,研究解决新型割铺机和甘蔗整杆式除杂新设备在推广应用和作业补贴政策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破局分步式机收“第一刀”困境,全面推进柳江区全国甘蔗机械化生产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建设进度。
为解决分步式机收“第一刀”问题,深入了解甘蔗割铺机和整杆式除杂新设备,调研组实地观摩甘蔗割铺机和整杆式除杂新设备的工作流程演示,仔细查看了新设备处理后甘蔗的破损情况,详细询问了设备的工作效率、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在与研究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交流过后,调研组尤其关注目前新型甘蔗割铺机和整杆式除杂设备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随即组织在现场召开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大家认为柳江区作为国家级甘蔗机械化生产整建制推进试点县,2025/2026榨季机收率目标要达到20%,需完成4.1万亩机收面积。对于如此高的指标,需要高效率的新机具才能完成,尤其对于丘陵蔗区分步式机收的关键“第一刀”难题。然后,大家直指当前新型甘蔗割铺机推广工作的核心痛点,对于新型甘蔗割铺机而言,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进门难”。新型割铺机虽作业效果显著,却面临推广鉴定“三高”门槛——生产线要求高、试用要求高和测试强度高。
其中,第一,生产线要求高。推广鉴定要求企业具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线,这对于许多专注于研发创新但产能尚在爬坡的中小型农机企业而言,初始投资巨大,构成了较高的准入门槛。第二,试用要求高。在未取得推广鉴定证书、无法享受补贴的情况下,新机具市场售价较高,难以找到足够多的用户愿意购买并进行试用,导致试用意见收集困难,形成了“无鉴定→难销售→无试用→无鉴定”的死循环。第三,测试强度高,组织连续20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可靠性试验,需要协调地块、作物、机手、鉴定专家等各方资源,准备周期长,成本高,对于企业和推广部门都是沉重的负担。
“这推广鉴定‘三高’门槛导致我们的割铺机无法取得推广鉴定证书,难以纳入补贴范围,严重制约了推广应用进度。”广西甘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企业技术负责人坦言。
针对新型甘蔗整杆式除杂设备,大家讨论过后,认为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足,该款设备在运蔗、入料等环节仍需大量人工进行辅助作业,并非真正的全程机械化,降低了设备的吸引力和实际价值。同时甘蔗整杆式除杂设备在作业量监测还存在监管盲区,难以清晰界定究竟是纯机械化处理还是混杂了人工处理。这一模糊地带导致作业补贴发放缺乏精准依据,可能引发争议,给有关农机管理部门的补贴资金监管带来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柳州市农机中心郑崇宁调研员、柳江区农机中心陈康志主任、柳兴糖厂代表以及广西甘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企业技术负责人等人开展研讨,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郑崇宁调研员表示:“市农机中心大力支持像甘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样的本土机械企业研发和推广性能更优越以及适配性更强的机具。为了推动类似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市农机中心也正在积极筹备举办甘蔗机收除杂新设备的专项推广现场会,为新机具打通从研究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陈康志主任表示:“针对整杆式除杂设备作业量监管盲区,建立随机抽检和惩罚制度。联合村委会以及乡镇农机部门,在机收除杂期间对作业地块进行随机检查,农机中心对检查中发现弄虚作假、冒充机械作业骗取补贴的行为,建立严格的追回资金和取消资格的惩罚制度。”
柳兴糖厂负责人表示:“糖厂将探索建立‘入场快速核验’环节。在甘蔗入场称重环节,增设对运输车辆来源(关联备案地块)、甘蔗形态特征(是否符合机收特点)的快速查验以及拍照留存,糖厂可以提供相关信息作为溯源补充。”
座谈会最后,郑崇宁调研员总结道:“推广甘蔗机收除杂新设备不是农机部门一家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政府、企业、糖厂、农户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只要我们直面问题、敢于创新、协同发力,就一定能够打通堵点、攻克难点,推动全市甘蔗生产机械化收获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