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村:党建引领多元发力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 融水县拱洞乡农业服务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9-19 11:34    |  作者: 图文/ 韦泉全

近年来,融水县拱洞乡高武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路径,先后荣获市委组织部红旗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四星级党组织等称号,成为融江片区乡村发展的典型样板。

一、党建领航聚合力,筑牢发展主心骨

高武村始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发展的,以支部标准化建设、星级化管理为抓手,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里先后培育出多家由党员牵头的合作社,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氛围。合作社不仅成功运营,更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苗寨500多户脱贫户走上致富路,让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强基兴业增活力,夯实发展硬底盘

(一)基础设施升级,改善新生活高武村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是改善生活条件,点亮民生幸福。安装685盏太阳能路灯,在融江片区脱贫村中率先实现全村亮化,让村寨夜晚亮起来、群众心里暖起来;集中攻坚饮水安全保障战役,通过打通300多米穿山隧道、铺设4公里饮水管网、建成1200立方米蓄水池,彻底解决3700多名群众的缺水难题,改写靠天喝水的历史;完成16公里巷道硬化工程,将屯级道路修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二是夯实产业根基,激活发展动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通28条共23公里产业道路,同时,盘活撂荒土地,为产业发展打通脉络,为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完善文化设施,丰富精神生活。建成高武村苗族风雨戏台、两林场万人芦笙坪及配套道路硬化等文化活动场所,为村民开展传统节庆、文化交流等活动提供阵地,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

(二)特色产业崛起,鼓起钱袋子一是党员带头创品牌,联动发展扩效益。以党员为核心力量,成立笑哈哈种养专业合作社并打造云尚高武农特产品品牌,通过举办主题文化节、参与大型展销会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辐射周边7个脱贫村发展种植,全乡流转及签约面积达1400亩,惠及500余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形成党员带头、多村联动、群众受益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创新模式促规范,多元增收强根基。推动标准化、数字化运作拱洞香牛品牌养殖产业,探索贷牛还牛”“寄养等贴合农户需求合作模式,既降低参与门槛、扩大覆盖范围,又通过规模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实现养殖户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双向突破。截至9月,该模式覆盖34户养殖户(含27户脱贫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突破10万元。

三、稳岗扶智添动力,激活发展源动力

(一)劳务协作升级,拓宽就业路针对村内劳动力分散务工的问题,高武村党员牵头成立柳州市首家农民劳务专业合作社——“聚农劳务专业合作社,将务工游击队打造成正规军。通过搭建用人单位脱贫户对接桥梁、开展市场化运作,帮助160余名本村劳动力在柳州就近务工,40多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

(二)教育帮扶发力,斩断穷根链高武村联合后援单位柳州东城集团开展扶智教育主题联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及项目建设超130万元,完成村小校舍翻新、电教化设备升级、塑胶球场改造等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同时,常态化开展联建共建、六一儿童节慰问、金秋助学等活动,为300余名学子发放慰问品、资助学业,以教育赋能阻断思想贫困代际传递,激励苗族子弟好学上进。

四、文化赋能展魅力,凝聚发展向心力

(一)双语宣传接地气,政策入民心。高武村创新制作全县首部《扶贫政策大家知》苗语宣传片,并在村内长期播放,让帮扶政策家喻户晓。宣传片以身边脱贫故事、乡村发展变化为素材,用苗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政策,既提高政策知晓率,又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热情。

(二)民族节庆搭平台,文化促发展。高武村以具有百年历史的万人二十三坡芦笙坡会斗牛节为核心载体,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构建起多层次文化活动体系。一方面,常态化举办新春呀嘎”“春社”“新禾节等传统苗族节庆活动,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代际延续;另一方面,创新承办拱洞乡香糯泉水螺美食文化节”“芦笙赛响”“苗服比美等特色主题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展示形式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驱动力。


2025年高武村在苗族风雨戏台开展金秋助学表彰活动


高武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高武村举办的芦笙赛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