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及2021年工作计划

来源: 柳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   发布日期: 2020-11-20 18:30   

2020年,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聚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强化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现将我市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施情况

经过精准识别和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全市“十三五”初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8.5万户33.2万人,贫困村348个,贫困县3个(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贫困发生率为16.88%2016年至2019年,全市共脱贫32万人,280个贫困村摘帽,融安县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经过严格程序全市68个预脱贫村、620719309名预脱贫人口认定脱贫摘帽;经过贫困县退出市级初验和自治区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三江县、融水县脱贫摘帽各项指标均达标,贫困发生率“清零”通过开展脱贫攻坚战,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增收渠道明显增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完善,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主要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锤炼。同时,我市延伸螺蛳粉产业链,发挥大产业带贫减贫效力;融安县“共享云仓”助销售,“融安金桔”助脱贫;柳江区建设“老乡家园”党群服务机构,移民搬迁后续帮扶得民心;建立三级审核,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分类精准补助;特色旅游扶贫引领贫困群众增收等多项减贫经验得到全区推广

二、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召开了6次市委常委会、6次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并召开了柳州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4次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对脱贫攻坚进行密集部署。先后制定出台《柳州市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柳州市2020年高质量扶贫三大提升行动方案》《柳州市关于指导支持三江县、融水县2020年脱贫摘帽工作方案》《柳州市脱贫攻坚挂牌作战方案》等10多个政策文件,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市长既挂帅又出征,多次深入三江、融水、融安、柳城等县区走村入户调研指导、促膝交流并召开基层一线扶贫干部座谈会、挂牌作战调度会,通过看实情、查问题、明举措、促整改,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既督战又作战。其他市四家班子领导也都经常深入到各自扶贫联系点调研,并督促指导行业部门履行好扶贫工作职责。为加强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从4月份开始,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个月都印发月度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清单。为强化基层脱贫攻坚力量,我市及时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进行了调整,并增派驻村工作队员78名,保持工作队员稳定率在85%以上。目前,全市共有贫困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2545人。

(二)扎实开展精准防贫工作。目前国扶系统标识全市共有脱贫不稳定户1471户5624人,边缘易致贫户1854户6555人,分别落实了帮扶措施,有效消除返贫和新增致贫风险。同时针对2020年部分预脱贫户存在收入偏低,预计9月底仅压线达标的问题,我市创新出台了《柳州市加大对预脱贫重点关注户支持帮扶力度实现高质量脱贫指导意见》,对截至9月15日筛查出的精准扶贫“三类对象(预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重点关注户共443户1174人,分别进一步落实了综合保障、就业、产业、消费等帮扶措施,增加收入,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

(三)举全市之力支持三江县、融水县脱贫摘帽。我市在支持帮扶融安县脱贫摘帽取得的经验基础上,今年聚焦三江、融水两县短板弱项开展挂牌作战,采取多项举措支持两县脱贫摘帽。一是制定《柳州市脱贫攻坚挂牌作战方案》和《柳州市关于指导支持三江县、融水县2020年脱贫摘帽工作方案》,成立市级指导组进驻两县专项指导。二是强化作战组织力量,市委书记、市长分别3次主持召开挂牌作战调度会,及时解决两县问题和困难。开展“决战脱贫·结对同行”行动,组织9个非贫困县区、9个市属国有企业成立脱贫攻坚突击队,“一对一”结对帮扶全市18个贫困发生率在5%以上的挂牌作战村,并给予挂牌作战村所在的11乡镇配备扶贫专职副书记。三是2020年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按因素法分配的基础上增加对两县财政投入,目前投入三江县2.07亿元,投入融水县2.17亿元,投入两县资金占市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额的71.1%四是从市直单位、各有关县区组织精干力量,对三江、融水两县分别开展了脱贫攻坚问题大排查和扶贫对象全覆盖的综合督查,摸清底数核实数据,为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力开展高质量扶贫“三大提升行动”。我市创新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综合保障扶贫提升行动,积极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补齐“两不愁”短板弱项。产业扶贫提升行动方面,截至1030日,各县区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3.15亿元,惠及贫困户8.95万户,县区发展5+2”特色产业的贫困户达8.48万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7.73%。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41家,合作社4131个,家庭农场615个,实现348个贫困村均有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覆盖目标,助力3.01万户贫困户脱贫。就业扶贫提升行动方面,截至1030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总数达18.8万人,占2019年外出贫困劳动力的112.85%,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农忙、疾病以及个人家庭原因等外出务工后又返回的2625名贫困劳动力,98.55%已落实在家发展种植养殖业或实现再就业。全市累计建设认定的219家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率达100%,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402人。全市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306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891人,开发非固定性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18726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275人。综合保障扶贫提升行动方面,全面提高低保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综合保障性政策。截至1030日,全市有8589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救助范围,为3251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办理残疾证,30729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困难残疾人补贴发放范围,39077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范围。

(五)坚决打赢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打好义务教育保障战役。严格落实“双线四包”控辍保学责任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适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失学辍学动态清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新建义务教育6所学校建成使用,303所农村学校设备购置类项目、79个校舍改扩建项目完成率100%。截至1030日,我市共发放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9880.6万元,资助学生20.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11.95万人),补充中小学教师1889名,义务教育教师空编率降到2%以下。打好基本医疗保障战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和门诊慢性病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1.89%88.33%;累计为4.9万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办理门诊特殊慢性病证;“一站式”结算23.6万人次,涉及总医疗费用达3.86亿元;9个乡镇卫生院基建项目、61件乡镇卫生院基本诊疗设备购置项目、28个村卫生室基建项目及227个村卫生室设备购置项目全部完成,102个空白村卫生室通过招聘和卫生院巡诊解决村医服务问题。打好住房安全保障战役。开展住房安全保障大会战,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新拆旧工作,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2020年3933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20092020年全市危改应拆的26157户已全部拆除,消除贫困户住危房的隐患。由于建新拆旧工作出色,自治区住房安全保障指挥部办公室专门印发红榜通报,将我市建新拆旧的经验做法向全区推广。打好饮水安全战役。2020年441个饮水安全战役项目全面完工,7.68万名贫困群众受益,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六)持续打好“五场硬仗”。产业扶贫硬仗方面,实施生态扶贫提质增效工程,共续聘、新聘生态护林员4048人。加大扶贫产业招商力度,引进了广西农垦集团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广西牧原集团生猪项目、力源集团与丹麦国际合作种猪项目等,预计投资达45亿元。研究部署应对疫情指导开展野生动物养殖处置工作,全市涉及野生动物养殖贫困户422户,主要养殖品种为竹鼠、石蛙、蛇。已如期全部完成422户处置和转产转型工作,发放处置补偿和特色产业以奖代补资金1070.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硬仗方面,全市3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44456877人。2020年我市加大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截至1030日,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群众1.32万户2.95万人全部实现就业。建成“三微(微车间、微市场、微田园)”平台项目82个,解决搬迁群众20452734人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建成7所幼儿园、4所小学、2所中学和286个后续管理服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方面,截至1030日,12个县乡联网公路升级改造项目、637个屯级道路建设项目、101个人饮工程项目、383个农网改造升级建设项目、1158个贫困地区通信网络建设项目都已完工,297个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项目正加紧推进实施中。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硬仗方面,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97个共4850万元。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园,建立集体经济产业园12个,全市集体经济总量超6亿元。目前全市1003个行政村均实现5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粤桂扶贫协作硬仗方面,8月5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炜率队赴湛江市调研对接扶贫协作工作,并召开湛江市——柳州市对口扶贫协作工作联席会,持续深化扶贫协作工作。截至1030日,广东省及湛江市2020年帮扶资金到位15030万元,实施粤桂扶贫协作项目57个,资金支出进度为99.24%,项目完成率100%,达到了自治区规定的资金基本使用完毕,项目基本建成的目标要求。同时,两地进一步加强了人才交流、劳务协作和消费协作等方面的合作。

(七)加快项目推进和资金拨付进度。指导各县区优化资金拨付程序,用好用足脱贫攻坚工程项目“绿色通道”管理政策。截至930日,2020年度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含中央、自治区、市和县四级)18.59亿元,共支出17.62亿元,支出进度为94.78%,完成自治区“9月底前支出进度达90%”的目标任务。截至113日,共支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02亿元,支出进度达到96.96%

)开展问题大排查和综合督查活动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为了摸清三江县、融水县脱贫摘帽底数,今年3月份,我市从各县区、市直各有关单位抽调人员300多名,组织开展了三江、融水脱贫摘帽问题大排查活动,对当年预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对象进行全覆盖排查,共发现疑似问题7000多条。727日至820日,我市以开展全市脱贫攻坚综合督查为抓手,采取县际交叉、乡镇交叉方式,对所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乡镇、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全覆盖检查,共发现有效问题14544条,并及时督促指导县区抓好整改,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严格遵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对融安县脱贫攻坚普查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精细做好入户登记普查和数据审核工作,按时完成了普查任务。

(九)扎实推进争当脱贫攻坚“明白人”活动。“听党话、享党福、感党恩、跟党走”为主题,加大扶贫扶志扶智工作力度,帮助贫困户算好政策帐、收入帐和公共实惠帐,通过与贫困群众一同回忆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经济收入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况,让贫困群众清楚知悉自身获得的政策红利、暖心服务和各种好处。截至1030日,全市共落实脱贫攻坚“明白人(明白家底、明白政策、明白脱贫、明白感恩)”107803名,召开集中交流会3523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户均落实1名脱贫攻坚“明白人”目标。

(十)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拓渠道保增收,助脱贫促振兴”为主题,以“四个专项推进活动和五个行业性活动”为载体,以扶贫产品认定为抓手,通过举办2020年柳州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抗疫情促消费助脱贫”活动、“百星百媒千红千村万店万品”广西运动健康消费大行动、市属企业定点帮扶村农产品展销会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消费扶贫月活动。截至1030日,全市共认定184个供应商728个扶贫产品,认定产品价值总量43亿元,认定扶贫产品在全国销售金额达26亿元,销往广东地区1.13亿元;设立消费扶贫虚拟馆1个,消费扶贫实体店4个,市区商超开设消费扶贫专区41家,消费扶贫专柜16台,市总工会扶贫专区注册单位达667家、企业账号集采总额达3336万元,中国社会扶贫网广西特色馆销售柳州市扶贫产品达6471.69万元,832销售平台”采购交易总额达1164.29万元。

(十一)扎实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通过“三项制度(联席会议制度、部门指导制度、县抓落实制度)”凝聚工作合力、“三种形式(媒体宣传形式、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双语双向”形式)”强化宣传效果、“三融一转(融入优势产业、融入特色产品、融入示范基地、帮助转型转产)”助力产业增收、“三个关口(评级授信关、监督指导关、风险防控关)”确保政策落地的工作模式,切实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与柳州特色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截至1025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9.5亿元,惠及贫困户4.05万户(次),仅2020年就发放新增小额贴息贷款6.59亿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易致贫户14303户(含新贷、还清再贷、续贷等),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全市新增贷款任务数的157.08%。累计到期贷款金额11.93亿元,已到期处置金额11.91亿元,其中现金收回11.25亿元,现金收回率94.32%,逾期率余额143万元,逾期率仅0.19%,高标准将逾期率牢牢控制在中央、自治区要求范围内。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20年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现场会928日在我市召开

(十二)巩固提升“四项整改”整改成效。通过强化“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机构、落实工作机制”四落实,建立健全县区、乡镇领导联系整改工作制度和整改销号制度,不断巩固提升整改成效。截至630日,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对照查摆的14个问题制定的42项整改措施、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照查摆的24个问题制定的59项整改措施、中央纪委印发《指导意见》和调研督导指出反馈问题我市对照查摆制定的69项整改措施、自治区“四合一”实地核验和平时暗访发现问题我市对照查摆发现的26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同时,抓好今年以来上级开展督查暗访、平时考核和市级综合督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十三)强化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力度。828日,我市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柳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对外发布柳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成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陆续刊发原创报道,媒体广泛转载。积极开展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评选推荐工作,所推荐的融水县安陲乡江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宁荣获“全国2020年脱贫攻坚奋进奖”。杨宁同志的获奖和其先进事迹在中央、自治区等媒体上得到的广泛宣传,为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厚植了底气、鼓舞了士气。创新开展“双语双向”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打通扶智扶贫最后障碍。启动了柳州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截至1030日,全市累计获得中央级媒体关于脱贫攻坚宣传报道1332篇,获得自治区级媒体宣传报道1601篇。同时,我市面向贫困群众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脱贫攻坚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十四)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紧紧围绕2020年专项治理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总目标,持续完善专项治理7+1”工作机制,在做好疫情防控监督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四项整改”和“六稳六保”监督工作,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决战行动”。19月,全市扶贫领域立案458件,结案222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97人,组织调整或处理894人,移送司法4人。坚持严管厚爱并重,扎实做好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以精准监督执纪激励担当作为。19月,全市以党内正式文件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例54113件,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191次,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37份;共给予6人澄清正名,累计对受处分人员168人开展回访教育;在柳州纪检监察微信号、网站及柳州日报刊登“每周一案”专栏剖析30期。

2021年工作计划和“十四五”规划初步思路

(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我市扶贫开发的工作重心将转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一要坚持“四不摘”。继续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继续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二要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完善带贫机制。要加强农村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养,持续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三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要继续推进劳务扶贫协作,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加强“三微”平台建设,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创业的机会,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四要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力度。把集中搬迁安置区作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防止出现后遗症。五要加大扶贫扶志力度。持续开展“明白人”活动,加强政策、思想引导,加强典型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对陈规陋习、不赡养老人等进行治理,引导农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探索建立奖勤罚懒、自立自强的评价机制,激活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群众内生动力,坚持“多劳多扶、少劳少扶、不劳不扶”,根据勤劳程度、发展意愿和以往的脱贫效果决定帮扶措施。六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农户申请、乡村报警和部门大数据分析预警等方式,对易返贫和易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根据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及时提供针对性帮扶。

(二)大力推动消费扶贫

把市场需求和产业扶贫连接在一起,把城市居民与农村群众连接在一起,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促进脱贫地区持续健康发展连接在一起。一是抓好扶贫产品认定,确保扶贫产品供应充足。全力推进扶贫产品认定工作,做到每日一审,每周一排查。二是抓好平台建设,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抓好“三专”平台建设,建设柳州市消费扶贫线上、线下扶贫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打造活动载体,激发广大群众购买热情。充分发挥节日市场效应,深挖小镇青年消费能力,拉动扶贫产品消费。

(三)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

一要总结脱贫攻坚成就。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的经验、成就,将有代表性的先进个人案例和行业、部门、社会扶贫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总结,提炼出基本经验和脱贫攻坚精神,用脱贫攻坚的精神激励群众、凝聚力量,并将好的经验做法作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的参考。二要促进城乡一体化贫困治理。培育综合性的治理结构,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有效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保障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之间社保、教育、医疗等向一体化进程迈进。三要加强与社会救助政策的衔接。通过社会救助政策为救助对象提供资源支持,提升救助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救助对象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整合、理顺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合力,提升综合扶贫效果。

(四)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乡村振兴,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立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村干部职业化体系、健全城乡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推进人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二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破除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与政策障碍,促进城市发展的辐射力进入乡村,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由二元分割融合为一体化发展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改变农民消费意愿,使农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巨大潜能,为农民收入持续健康增长注入持久的动力。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多元参与机制。一方面,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育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城乡公交、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等一体化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保障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

严格落实好稳岗就业要求,对已经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要强化援企稳岗和就业奖补等举措,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服务保障,切实把农村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就业地;对返乡回流及在本地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通过“三微”平台、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就地就近安排就业,加快扶贫公益性岗位、非固定性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开发,通过支持农村劳动力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等方式进行安置;对农村低收入家庭高校、职校毕业生,要依托现有就业信息平台,建立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做实专门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需求清、帮扶举措清、求职进展清,实施“一生一策”针对性帮扶。同时,加强与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精准对接,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机制。

(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而产业升级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基石。我市产业升级要坚持因地制宜,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向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发展,优化产业链条,引导多元发展,积极培育打造“柳”字号农业品牌,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宽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深入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利用一产带动二产三产、三产反哺一产二产的模式,助推扶贫产业提质升级。

(七)持续推进粤桂扶贫协作

继续推进融安、融水、三江县粤桂扶贫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就近、成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优势。深化产业、旅游、劳务、教育、卫生、干部人才交流等协作,全力推进粤桂扶贫协作再上新台阶。深挖广东省等发达地区消费潜力,通过消费扶贫带动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劳务协作,提高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加强对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权益维护,提升就业稳定性。

(八)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

把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对扶贫项目资产的确权登记工作,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根据不同的项目资产类型,实施个性化管理。建立市级指导,县级统筹,行业部门、镇、村分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长效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打牢基础。建立风险预警防控机制。认真排查分析扶贫项目资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点,探索建立扶贫项目资产风险评价体系,重点对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定期专项评估,掌握资产风险级别,建立不同等级风险防控机制,用制度保障项目资产经营效益最大化。引入社会力量对扶贫项目资产进行监督,参考融安县“阳光卫士”模式,组成“阳光卫士”监督队伍,确保全程有群众参与项目运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