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龙头企业扶贫“好声音”:青蒿种植福泽一方

来源: 广西扶贫信息网  |   发布日期: 2014-04-23 09:53    |  作者: 蒋小芳

  扶贫的真正目的,是让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造血”功能而产生财富,让贫困地区富裕,农民增收。什么样的扶贫方式才能让贫困群体拥有造血功能,彻底摆脱“救济式扶贫”、“输血式扶贫”? “十二五”期间,融安县在全面落实开发式扶贫工作中,无疑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仙草堂”),近年来,在推动融安县贫困村、贫困农户增产增收脱贫致富道路上真正起到“领头羊”作用,成为融安县产业化扶贫的主力军,该公司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4320日,记者走进仙草堂,深入了解该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龙头”作用。 

企业引导种植 带动农民增收

融安素有“小柳州”之称,距柳州约2小时车程,离桂林也仅140公里而已。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却戴着“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县之一”的帽子,可想而知,作为贫困县,融安在“天资”上是占有优势的,只是后天发展还没有跟得上,这种“富饶的贫困”很是吸引企业,这也为实施产业化扶贫提供了便利条件。

仙草堂主打的产品是青蒿素原料药,它是从青蒿草中提取的,而融安正好是高含量青蒿草的重要产地。青蒿在本地人眼中,是不值钱的杂草,价格低,销量少,种植面积零散、不成规模。2005年,仙草堂完成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改制,把目光投向青蒿素原料药,需要在本地收取大量青蒿原材料,区市县各级扶贫部门高度重视,2005年之后以此为突破口将青蒿种植列入产业化扶贫项目,在政策倾斜和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项目不仅带动了融安及周边地区发展青蒿产业,还形成集中连片、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成为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仙草堂公司孔经理介绍,公司目前有3.5万亩青蒿原材基地,覆盖融安及周边多个县市,并在融安的沙子乡、泗顶镇、桥板乡、大良镇建立青蒿示范栽培基地7个,直接带动融安5000多户农户种植青蒿,其中3000多户为贫困户。青蒿种植已经成为融安农户增收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多措施并举 真正让利于民

青蒿产业在融安是如何做大做强,成为扶贫企业中的“龙头”?这当然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真正让利于民。

近年来,融安把发展青蒿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多方面引导和发动群众种植青蒿,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很强力度的扶持。柳州市扶贫办副主任说:“为了让融安青蒿产业扩大发展,形成产业链,带动贫困人群增收致富,扶贫办近年在对仙草堂用于收购农户青蒿原料的项目贷款上给予贴息支持。”除此,农业局和公司基地部还共同组织印发《融安青蒿栽培技术规程》,分时段对种植户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技术培训,为农户免费发放肥料、农药。

如何做到真正让利于民,是一条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道路。仙草堂的孔经理向笔者总结了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协会+农户”的模式运作;二是与农户签订原料保底价合同,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户增产增收;三是免费向青蒿种植农户提供种子和提供各项免费服务,让利于民;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发展产业的水平;五是搞好服务工作,从落实种植面积到原料的收购,各个环节都落实有专门人员具体跟踪服务,尽量减少农户不必要的开支和损失;六是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系,争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扶贫产业的重视和更大的支持。

企业农民 齐头并进

 通过基地示范和推行种植优惠政策,青蒿产业“低成本、零担忧、高收益”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产业结构的调整让青蒿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这不仅为仙草堂解决原料供应问题,还为企业壮大规模提供了动力。孔经理高兴地介绍到:青蒿产业种植的成功给我们企业鼓舞了信心,目前企业的青蒿素产销量己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行业内排名前三位,每个员工贡献的直接和间接税收接近五万元。

青蒿产业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实惠更是显而易见。农户种植青蒿前的土地,基本上用来种玉米,年亩产值在500元左右。改种青蒿后,按每亩产干叶180公斤算,按保底价10/公斤计算,亩增收1300元。2013年,仙草堂共收购农户青蒿原料5060吨,其中收购贫困农户青蒿原料近900吨,付给贫困农户青蒿原料款1080万元,以1730户农民种植计,每户平均有6242元的收入。其次,企业还帮助农村转移了劳动力就业。2011年以来,仙草堂共计安排就业400多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120人次;以员工每年人均工资25000元计,每安排一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就可以实现一户脱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力量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青蒿产业的发展,在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加税收的三赢目标上已见成效。

贫困地区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缺的是市场观念、发展资金和能人的引领,成功企业拥有丰富的市场观念、管理经验、技术积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聚合资金,通过产业经营方式辐射周边贫困地区,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贫困地区现有资源的优势,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