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第139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柳州市委会: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构建搬迁群众心理服务体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第139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承接民革柳州市委会在市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搬迁群众心理服务体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提案后,市乡村振兴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第一时间印发《柳州市扶贫办关于办理市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第139号提案的工作方案》,对第139号提案的具体内容按照部门职责,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其中,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科学制定搬迁群众心理服务计划和考评体系”,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团市委、市妇联负责“积极完善搬迁群众心理服务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负责“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理服务平台”,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团市委、市妇联负责“加强搬迁群众的心理文化建设”),承担协办任务的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关于“科学制定搬迁群众心理服务计划和考评体系”
将搬迁群众心理服务纳入考评体系和长期规划,激活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彻底打破部分搬迁群众“等、靠、要”思想。
一是印发《柳州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文件明确要以大中型安置区为重点,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十个强化”(即强化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产业扶持、就业帮扶、文化服务、拆旧复垦、组织建设、平安建设),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建立关爱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和易安后扶组等15个专责小组,其中易安后扶组的主要职责有: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等。
三是修订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意见。把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纳入乡村振兴重要的考核范围,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资金分配、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二、关于“积极完善搬迁群众心理服务机制”
坚持搬迁群众主体、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一是开展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以“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活动为抓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搬迁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搬迁群众的强大内生动力,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柳州市39个集中安置点中,年内全部开展爱国主义、感恩教育1次以上。
二是以“刘三姐大舞台周周演”、“桂姐姐”宣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讲活动宣传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事例和脱贫致富典型人物,引导搬迁群众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美好新生活,提升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其中,全市10个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安置点已建立完善“五个一”(即一个“妇联组织”、一个“妇女之家”、一个“儿童之家”、一个“妇女议事会”和一支“‘桂姐姐’宣讲队”),其余安置点就近与现有的村(社区)实行“五个一”资源共享,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为10个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安置点下拨12万元妇联组织建设专项经费,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儿童之家”建设资金25.4万多元,有效地解决安置点工作基础薄弱、妇联组织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2020年至今,在安置点组织开展“桂姐姐”宣讲活动300余场;在“妇女之家”开展“家教讲座”、“最美家庭”、“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50多场次,参与活动妇女近万人次;在“儿童之家”开展普通话亲子阅读、防溺水等活动,受益儿童近5000人次。
三是加强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市级在总结完善融水“五会治屯”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三会兴屯”,积极探索村民自治下的“网格化”管理,高效优质服务搬迁群众。强化安置点的法治建设,为搬迁群众提供相关法律服务。注重及时收集、分析、研判搬迁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苗头性问题,有效处理关乎搬迁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坚决防范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安置点社会和谐稳定。计划设立调解委员会19个,已建立25个,完成率100%;计划设立法律援助16个,已建立16个,完成率100%。
三、关于“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心理服务平台”
(一)在5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大力推行“九个中心”建设
为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市民”身份,融入新环境和新生活圈,全市在5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均配套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九个中心”服务功能的机构,打造“社区10分钟服务圈”,基本实现“一站式”服务。一是运用图书室、广播室、宣传栏、微信群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等,不断引导搬迁群众改变观念。二是每1—2栋推选一名搬迁户为楼栋长,并由一个社区干部实施网格化管理,负责搬迁户入住后续服务、问题反馈、就业岗位推送、邻里调处等日常事务工作,共建“社区+物业+社会”多渠共管模式,让搬迁群众安心融入城镇生活。三是经常开展“送戏剧、送电影、送春联”、夜夜广场舞、芦笙队表演、百家宴等丰富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四是以“文明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区内营造助人为乐、团结友善、勤劳致富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不断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和搬迁群众行动素养,逐步由乡村居民向城镇市民的华丽转变。五是计划投入1.38亿元,实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项目7个,覆盖柳江、融安、融水、三江4县区,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教育帮扶等方面,项目建成将有15083户搬迁户受益。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已完工3个。六是充分利用粤桂协作和社会力量,特别是广东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社会力量等优势资源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加大对易地搬迁安置区和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截至目前,“九个中心”总共计划建设286个,已建成286个,建设完成率100%。其中,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5个、就业社保服务中心39个、文体活动中心41个、老年服务中心26个、儿童之家26个、平价购物中心(农贸市场)33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28个、物业服务中心23个。
(二)开展心理健康普及和咨询服务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组织家庭医生团队与全市3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居民全部签订家庭医生服务的同时,在安置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引导搬迁群众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当主动寻求帮助。通过提供健康教育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涵盖心理健康咨询的个性化健康教育、针对重点人群定期随访评估等措施,实现了易地搬迁安置点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有效提高了搬迁群众对健康的认识,充分保障了搬迁群众的身心健康。今年以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发放各类关于心理健康的宣传资料9600余份、集中举办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14次、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17期。其中:4月15日,融安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开展义诊活动,长安镇卫生院设置心理服务咨询台,给群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服务560人次;2021年1—7月,融水镇卫生院定期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次,发放心理健康等宣传资料1600余份,受益300余人次;三江县各乡镇卫生院利用宣传栏展板每月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等知识;柳江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医疗保障机构进德镇卫生院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免费为所在辖区常住人口开展心理咨询。
四、关于“加强搬迁群众的心理文化建设”
在搬迁安置点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安置点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对全市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分类配备,指导各县区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利用安置点所在社区现有办公场所、广场、球场等设施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引导安置点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印发《柳州市2021年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免费开放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县(区)单独制定计划,每个集中安置点每年组织文化活动4场(次)以上,进一步丰富安置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交往互动,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组织动员县乡干部与搬迁群众结对子,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通过开展心理疏导、邻里互助、健康养老等社区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
柳州市乡村振兴局(代)
2021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