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不惑之年沉基层 不忘初心只为民

来源: 柳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   发布日期: 2022-10-21 16:04    浏览量:

    蒋礼清,男,汉族,共产党员,柳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人员。 2022年4月被选派至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家小镇社区担任驻村工作队员至今,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开展帮扶行动,在促增收方面铆足了劲,在就业、产业上给群众献计献策,深得群众的肯定。

    执法为民,二十年恪尽职守不忘群众身边“菜篮子”。

2002年8月,蒋礼清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带着军人优良的作风快速适应到工作中。一是俯下身子认真学,他认真学习关于生猪屠宰执法的相关法律法规 ,经常向老同志请教,翻阅和查询经典案例充实自身,将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投入到规范化执法过程中,深得同事们的认可。二是下沉一线抓重点,柳州市肉食品行业发展迅猛,他把工作的重点区域进行了划分,实行网格化管理,包括城市主要老旧城区以县域几个片区出现的常态化问题进行汇总 ,下到一线,将改进的做法一一传达到相应部门和屠宰企业主体中,始终秉承着“罚不是目的,保证肉食品安全才是硬道理”的理念,让企业始终系好“肉食品安全”这根绳,并形成长效机制。三是深入群众办实事,在工作开展中他始终以群众为己心,走到基层一线,与同事一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彻查工作,不漏下任何一个角落;对于群众举报投诉的问题,他总是最上心,每次都亲自摸排,收集线索,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并及时回复群众。长年累月,从市区到郊区,再到其对接片区的各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小蒋”到“老蒋”,二十年如一日,他永远是群众身边“菜篮子”的安全守门员。

    驻村为民,短暂三月倍道而进守住群众“钱袋子”。

2022年4月,蒋礼清同志受组织选派至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安点苗家小镇社区担任驻村工作队员,这座城市他很熟悉,曾经多次辗转到此处开展执法行动,但乡村振兴工作对他却非常陌生,特别是这个有1605户的大型安置点,突然从一名执法人员转变成一名驻村队员,不仅仅是其身份上的转变,更是工作业务上的更大考验。蒋礼清作为一名30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迎难而上,迅速进入角色,以百姓心为心,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融水到柳州的路程不远,但短短三个月时间,他舍弃与妻女周末相见时间,实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深入群众100多户走访和调研,入户了解群众搬出来后存在的实际困难,收集群众就业产业发展意愿,针对易地搬迁安置点“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形成自己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虽然三个月驻村时间不长,但其干练的作风和对待群众似亲人般的热情深受群众的信任与爱戴。

群众要致富,就业是核心”——搬出大山之后,如何变为一名城里人,做好就业工作就能在搬迁点扎根,这是他多次走访入户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就业是个大课题,也是个大难题,一方面他与第一书记积极与工业园区、周边景区、周边企业党支部联建搭建就业人才需求平台,组织党员同志带头参与推送就业政策,持续推动社区藤椅编织车间、插花车间的发展,解决弱劳动力家门口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对接粤桂协作单位组织群众、留守妇女开展“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绣娘”“卤菜”培训等,跟进绣娘培训网,以“技”促能人,以“网”促发展;三是建立一本就业台账,做好就业持续跟踪可以及时了解搬迁群众就业动向,遇到一些因突发原因导致暂时没有就业的可以第一时间反馈和就近安排。

群众要发展,产业是关键”——虽然搬出了大苗山,但许多群众长此以往的劳作技能以种养为主,搬出来后,许多群众在周边租有田地和养殖场,蒋礼清到社区后,发现了这个特点,了解发展产业的群众名单,并一一到现场进行指导,特别是他常接触到的养殖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养殖技术指导,使搬迁群众可以更高效更合理的发展养猪、养牛等养殖产业,留住“技能”,促进“增收”。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再是一句口号,在苗家小镇变成了一种现实,他与脱贫户、监测户“结对子”谋发展,在帮扶点点滴滴中谱写着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他是一名湖南人,但他现在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苗家小镇人,他的根早已扎进八桂大地,两鬓斑白无悔人生,群众满意是他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