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柳州市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目 录
前言································································································································································································································1
一、规划意义···················································································································································································1
二、主要依据···················································································································································································1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3
第一节 农业农村经济大幅发展,农民纯收入基本实现翻番························· 3
第二节 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4
第三节 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显著 ······················································· 6
第四节 倍增计划、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完成任务···············8
第二章 发展面临的形势························································································································································ 9
第一节 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9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0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蓝图·············································································································································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12
第四章 现代农业发展五大主要任务····················································································································14
第一节 加快构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格局························································································14
第二节 全面提升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5
第三节 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16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6
第五节 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17
第五章 现代特色农业“6+1”产业规划·············································································································18
第一节 粮食产业···································································································································································18
第二节 甘蔗产业···································································································································································21
第三节 水果产业···································································································································································23
第四节 蔬菜产业···································································································································································26
第五节 桑蚕产业···································································································································································29
第六节 茶叶产业···································································································································································31
第七节 休闲农业产业···················································································································································34
第六章 八大重大农业工程项目建设·············································································································36
第一节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37
第二节 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工程······················································································································37
第三节 六大产业提质增效工程······················································································································38
第四节 产业扶贫工程····················································································································································39
第五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40
第六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40
第七节 农业品牌工程····················································································································································41
第八节 生态循环农业工程·····································································································································41
第七章 强化规划保障,实现“十三五”蓝图·······························································································42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42
第二节 实施项目带动,统筹资金投入····································································································43
第三节 做好监测评估,提高实施效果····································································································44
前 言
一、规划意义
“十三五”是广西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柳州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本规划编制遵循关于新时期发展“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新举措,突出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着眼于确保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性问题,谋划一批新举措、实施一些新项目、推进一批新产业,全面提升柳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争取“十三五”期建成广西现代农业强市。
二、主要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
(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
(三)《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农发〔2015〕2号)
(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
(五)《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计发〔2015〕145号)
(六)《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桂发改规划〔2016〕1104号)
(七)《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方案》(桂农业发〔2015〕68号)
(八)《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第一节 农业农村经济大幅发展,农民纯收入基本实现翻番
“十二五”期,柳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条件下,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2亿元、农业增加值168.42亿元、种植业总产值169.4亿元,完成“十二五”指标任务121.6%、123.84%、147.3% 。农民人均纯收入9449元,基本实现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3.87%,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柳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见如下表格。
表一:“十二五”期间柳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状况
|
农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
农业增加值 (亿元) |
种植业总产值(亿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2010年 (十一五期末) |
179.54 |
106.88 |
101.96 |
4935 |
2015年 (十二五期末) |
288.2 |
168.42 |
169.4 |
9449 |
十二五指标任务 |
237 |
136 |
115 |
9870 |
完成任务% |
121.60 |
123.84 |
147.30 |
95.73 |
年均增速% |
9.93 |
9.52 |
10.66 |
13.87 |
数据来源:《柳州统计年鉴》
第二节 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加快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促进粮食、甘蔗、蔬菜、水果、桑蚕、茶叶等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四增一稳一降”:水果、桑蚕、茶叶、蔬菜增长喜人。其中,水果、茶叶产业发展最快,面积年增速分别超过10%、5%,产量年增速超过13%、13% 。粮食稳定,但蔗糖产业出现大幅度下滑现象。如下表所示。
表二: “十二五”主要农作物种植(播种)面积 单位:万亩
年份 |
粮食 |
蔬菜 |
糖料蔗 |
桑蚕 |
水果 |
茶叶 |
2010年(十一五期末) |
249.32 |
124.24 |
170.73 |
45.21 |
58.71 |
15.17 |
2015年 (十二五期末) |
251.47 |
145.71 |
139.34 |
48.52 |
94.91 |
19.93 |
十二五指标任务 |
250 |
145 |
160 |
50 |
70 |
18 |
完成任务% |
100.59 |
100.49 |
87.09 |
97.04 |
135.59 |
110.72 |
年均增速% |
0.17 |
3.24 |
-3.98 |
1.42 |
10.08 |
5.61 |
表三:“十二五”主要农作物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
粮食 |
蔬菜 |
糖料蔗 |
桑蚕 |
水果 |
茶叶 |
2010年 (十一五期末) |
77.69 |
167.01 |
697.02 |
3.81 |
45.93 |
0.70 |
2015年 (十二五期末) |
85.10 |
207.76 |
675.45 |
5.04 |
85.09 |
1.29 |
十二五指标任务 |
80 |
200 |
780 |
5 |
65 |
1 |
完成任务% |
106.38 |
103.88 |
86.60 |
100.8 |
130.91 |
129 |
年均增速% |
1.84 |
4.46 |
-0.63 |
5.75 |
13.12 |
13.03 |
数据来源:《柳州统计年鉴》
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荣获2013年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市。甘蔗新品种研发能力全区领先,自主研发培育出了以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柳城05/136为代表的甘蔗良种新品系,具有产量高、糖分高、抗逆性强的特点。水果产业规模扩大,葡萄、金桔投产面积大幅增加,柳城蜜桔、融安金桔、柳江葡萄、融水糯米柚等优势特色产业带逐步形成。柳城蜜桔品质远胜南丰蜜桔,形成了蜜桔价格风向标“南看柳城、北看南丰”的格局。融安金桔品种、规模、产量、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柳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冬葡萄生产基地。“菜篮子工程”深入实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不断完善,蔬菜供应能力达到市民消费水平3倍以上,60%的蔬菜实现外销,成为“南菜北运”重要基地。桑蚕产业稳定,柳州市成为“中国茧丝生产基地”。茶叶产量和产值全区第一,柳州绿茶被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通过有机茶认证茶叶企业和生产面积居广西第一。
第三节 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显著
一、土地产权、经营体制创新改革
围绕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市已开展确权承包面积97万亩,占承包面积的38.8%。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5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1.4万亩,流转率20.6%,分别比2010增179.3%和13.2个百分点。
二、农业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一是各种良种良法推广应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辐射面积超过百万亩,服务和带动超过20万户农户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二是开展“农校、农超、农企、农社、农居”对接,启动南菜北运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36家农村网店交付使用, 60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引入 “京东.柳州特色馆”,120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引入“阿里巴巴.柳州产业带”。全市现有涉农电子商务网店856家,通过淘宝、天猫、微网站和微商群等电商销售渠道。三是市辖六县都成为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有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和4个自治区级综合试验站,自主培育的2个甘蔗品种、4个柑橘品种通过审定。水稻、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54%,比201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四是基本建成市、县、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检测能力在全区同类检测机构中处于先进水平,全市农产品快速检测阴性率99.80%,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240多个,建立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点174个。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5.4万亩,占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的92.7%。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追溯系统,柳城县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柳城蜜桔、融安金桔、融水糯米柚、鹿寨蜜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三、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
农业龙头企业稳步发展,我市共评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十三批次,企业数量106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7家)。全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有17家,2亿元以上5家,超20亿元的1家。全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产值10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4亿元,利润4.2亿元,上缴税金2.7亿元。2015年,宏华生物股份公司、禾美生态农业公司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不断上升,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931家、家庭农场2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金额14.73亿元,入社农户3万户,带动农户数23.7万户。
四、科技支撑能力增强,产业创新驱动
农业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引导优势资源集聚,推进科研与生产衔接,推动产业集成创新,为做大做强我市优势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一是组建了国家茶叶产业工程研究中心柳州分中心和西南水生蔬菜繁育中心两个国家级中心。二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食用菌、柑桔综合试验站落户柳州,拥有柳州市农科所水稻综合试验站、柳城县甘蔗综合试验站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甘蔗、桑蚕、食用菌、柑桔4个自治区级综合试验站。三是实施产业技术联盟战略,成立了柳州市桑蚕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柳州市茶叶产业创新联盟。四是建立桑蚕丝、茶叶和果蔬3个市级人才小高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
第四节 倍增计划、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完成任务
一、创建高效特色种植业基地,“倍增计划”实施成效明显
实施“倍增计划十大产业工程”,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全市共创建高效特色种植业基地54万亩;打造万元示范村95个、十万元示范农户395户,创建农业观光旅游村(园)28个,发展“农家乐”570户。通过实施“倍增计划十大产业工程”,各种良种良法、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农业生产贷款融资服务辐射面近百万亩,服务和带动约10万户农户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效益,项目区受益农户人均家庭收入增长800元以上。
二、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示范区建设,成为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柳江县荷塘月色示范区获得了首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三江县千年侗寨·三江茶叶核心示范区、鹿寨县呦呦鹿鸣精品葡萄示范区获得第二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第二章 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新常态下农业处于转型升级和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最佳时期,也是最关键时期。中央“四化同步”战略的深入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发展社会氛围更为浓厚,社会基础更为扎实。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深入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打造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深入推进,为广西乃至柳州市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是为外向型农业发展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柳州是西南工业重镇,更是广西的工业最强市,工业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极强,这是柳州市独具发展现代农业的天然优势。在“十三五”期间,柳州市的工业发展会再上新台阶,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会越来越大,农业发展的后劲会越来越足。此外,随着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的动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市场有效衔接,城市支持农村能力必定日益增强。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将更为活跃,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即将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抵押贷款权即将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现代农业发展将增添新的活力。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新常态下,柳州市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挑战与困难,既有全国性的普遍难题,又有具有本地特点的瓶颈性问题。从共性问题看,一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困难明显加大。农民收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家庭经营性收入受农产品市场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增长乏力。二是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明显加大。一方面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面临国外同类产品以及农业生产效率更高的国家产品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一些大宗农产品的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处于结构性饱和状态。近几年来,“卖冬瓜难”、“卖蜜桔难”等主要农产品卖难的情况时有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市场趋于结构性饱和之下竞争激烈的表现。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发挥推动农村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柳州市还面临一些的困难: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难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大发展,乡村建设任重道远。二是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还处在较低层次,农村土地流转的质和量不仅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更是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跟不上农业农村发展的步伐,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数量虽多,但真正效益好,能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很少。四是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企业匮乏这块短板一直得不到补强,产业间各自为战是常态。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化同步”总体要求,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大理念”,坚持走“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建成广西现代农业强市,为柳州市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作出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粮食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对农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战略底线,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方式巩固柳州市的粮食产能和潜能。
二、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安排生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创新驱动。把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装备保障能力、推进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动力。
四、产业融合。以关联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不断延长产业链,扩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牧结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效益。
五、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努力实现用地养地结合,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柳州市现代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科技支撑和物质装备条件明显增强,规模经营水平和经营主体素质提高,农业产业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产业扶贫取得成效,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一、主要指标:
(一)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种植业)总产值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
(二)主要农业产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结构优化。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总产量85万吨以上,与“十二五”基本持平,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糖料蔗种植面积100-130万亩,产量达到450-550万吨,建成“双高”糖料蔗基地40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120万吨,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加37%、41.03%,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产量提高到210万吨,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加2.9%、1.1%;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蚕茧产量5.5万吨,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加3.1%、9.1%;力争茶园面积发展到25万亩,干茶产量达到1.3万吨,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加25.4 %、0.8%。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主推农业技术入户率8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0%,节水农业技术覆盖率30%。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有较大增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扩大,农村土地流转率达35%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突破500家,农民合作社25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家。
(五)农业可持续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7%以上。水肥一体化、清洁生产、绿色植保技术等得到普及和应用,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表四: 柳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种植业)主要指标预测
类别 |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农业经济水平 |
种植业总产值(亿元) |
169.4 |
210 |
5 |
主要农产品 产出水平 |
粮食面积(万亩) |
254.47 |
240 |
|
粮食产量(万吨) |
85.10 |
85 |
|
|
蔬菜面积(万亩) |
145.71 |
150 |
0.58 |
|
蔬菜产量(万吨) |
207.76 |
210 |
0.21 |
|
水果面积(万亩) |
94.91 |
130 |
6.49 |
|
水果产量(万吨) |
85.09 |
120 |
7.1 |
|
桑园面积(万亩) |
48.52 |
50 |
0.60 |
|
蚕茧产量(万吨) |
5.04 |
5.5 |
1.76 |
|
茶叶面积(万亩) |
19.93 |
25 |
4.64 |
|
茶叶产量(万吨) |
1.29 |
1.3 |
0.15 |
|
甘蔗面积(万亩) |
139.34 |
100 |
|
|
进厂原料蔗(万吨) |
369.67 |
450 |
4.01 |
|
农业科技 支撑水平 |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80 |
95 |
3.5 |
主推农业技术入户率(%) |
70 |
85 |
3.96 |
|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54 |
70 |
3.13 |
|
节水农业技术覆盖率(%) |
20 |
30 |
8.45 |
|
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
家庭农场数量(家) |
205 |
500 |
19.52 |
农民合作社数量(家) |
1931 |
2500 |
5.3 |
|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 |
106 |
150 |
7.19 |
|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
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 |
96.5 |
97 |
0.10 |
第四章 现代农业发展五大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要着力完成五个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加快构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柳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构建“二圈七带四区”总体布局,种植业打造“一圈六带”,构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圈,即环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以满足都市居民休闲、养生、养老等为目标,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等为依托,构建现代农业乡村游、农家乐等为主线的城郊休闲旅游农业基地。
六带,即优质水稻、蔬菜、水果、甘蔗、高效桑茧、茶叶等产业带。
——优质水稻产业带:以柳江、柳城、鹿寨县为主线,融安、融水和三江县为辅的优质水稻产业带。
——优质蔬菜产业带:以柳江区、柳城、鹿寨县和融水县(高山蔬菜)为主线的优质蔬菜产业带。
——优质水果产业带:以柳城蜜橘、鹿寨蜜橙、柳江冬葡萄、融安金桔、融水糯米柚为主线的优质水果产业带。
——优质甘蔗产业带:以柳江、柳城、鹿寨、融水县为主线,融安县为辅的优质甘蔗产业带。
——优质高效桑茧产业带:以柳城、鹿寨、柳江区为主线,融安、融水县为辅的优质高效桑茧产业带。
——优质茶叶产业带:以三江、融水县为主线,柳城和鹿寨县为辅的优质高效茶叶产业带。
第二节 全面提升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以品种品质品牌为核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加强重点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载体,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机制,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进一步发挥园区示范窗口、集聚平台、创业载体的作用,引导农业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资源消耗型增长转向精致节约型发展,切实推进柳州市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扶持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主的特色水果、高效桑茧、名优茶叶、高山生态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富硒农产品开发,着力打造一批质量过硬、市场反响好、品牌竞争力强、消费者欢迎的富硒农产品。大力发展秋冬季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第三节 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现代农业朝着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融合发展格局。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糖业、桑蚕、茶叶、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产地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农超、农企、农校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
第四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加快发展合作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建设,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重点对龙头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农产品物流和精深加工项目进行扶持。支持农业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建立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支持工商企业投资经营现代种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导向,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青年农场主为主要对象,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和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加快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市场运行规范。到2020年,力争基本形成多种经营主体主导农业、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节 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
精选帮扶产业。重点围绕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行动,做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有效整合部门资金资源,支持引导贫困地区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一批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长寿产业、生态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强化政策扶持。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以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为贴息或抵押撬动金融资本投向贫困地区,增加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股份经营合作,探索把扶贫开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鼓励贫困农户和移民搬迁户以扶贫资金、土地等入股扶贫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社会帮扶。进一步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制定更加优惠、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深入推进“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参与产业扶贫攻坚。
第五章 现代特色农业“6+1”产业规划
第一节 粮食产业
一、发展目标
粮食种植总面积保持在240万亩或略有提高,实现粮食总产量85万吨。着力抓好二个国家级和一个自治区级粮食基地县建设,即柳城县、鹿寨县和柳江区,把三县建成为柳州市现代农业高产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以此带动全市粮食作物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提升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地力培肥工程,大力发展绿肥种植、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秸秆还田等提升耕地质量水平。
(二)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应用。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全力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辐射带动粮食生产机械化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工厂化育秧(大棚育秧)、机插秧、机防、烘干等关键环节机械化。
(三)因地制宜引进、推广“适地适种”粮食新品种。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国标一级、国标二级稻米的比例,加大常规优质稻品种提纯复壮。打造有机、富硒、绿色等品牌,发展有传承本市农耕文化特色的香米、香糯、黑米等稻米规模。引导种粮大户、合作社及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一批定向型、订单式的外销粮食种植基地。发展优质饲用型玉米和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四)推广产业化规模经营,按照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水稻优势区域加强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建设稻区水稻生产专业服务站和流动服务点,为农民提供统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水管理等“六统一”服务。
(五)突出“生态绿色”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生态模式。强化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从源头上抓好粮食质量安全。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田重金属含量的定期体检工作。健全病虫监测和预报系统,加强测报和防治队伍建设,完善病虫发布机制,强化“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构建新型植物保护体系。
三、规划布局
在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创建四个高产粮食基地,主要发展双季稻生产;在三江县、融水县的山区乡镇推广迟熟高产水稻品种,重点发展单季稻+再生稻生产;在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发展优质饲用型玉米和鲜食甜玉米、糯玉米。
四、重点项目
(一)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结合国家、自治区下达柳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在粮食生产优势区优先选择一批自然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方,加快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确保粮食持续增产目标实现。
(二)实施5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整合粮食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全程机械化等先进实用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强化粮田植保体系工程。健全病虫监测和预报系统,建设粮食生物灾害防控站,配备大型应急防治设备、指挥设备、建设应急农药库和设备库等,构筑粮食生物灾害应急防控体系。
(四)粮食产业化经营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主产区种粮大户、稻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扶持优势水稻产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稳步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水稻产业组织化水平。
第二节 甘蔗产业
一、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保持甘蔗面积100-130万亩,大力开展良种良法综合集成技术,努力提高单产,保持进厂原料蔗产量450-550万吨左右,建成“双高”糖料蔗基地40万亩。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新一轮甘蔗优势区域规划布局。合理调控发展规模,巩固优势区,压缩分散型非优势区,甘蔗生产重点布局在柳江、柳城、鹿寨、融水等县区优势区域发展,控制非优势产区的发展。
(二)大力推进集约化、科技化、水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实现节劳增效。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入“双高”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开展机械收获条件下宿根蔗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快推广深耕深松、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健康种苗、蔗叶还田和蔗叶覆盖保墒、间套种等先进实用种植技术。强化绿色植保,建设病虫害监测预警网,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应用赤眼蜂和古巴蝇联合防控甘蔗螟虫技术。
(三)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加快柳州市自主研发的甘蔗高产高糖新品种繁殖与推广,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新品种选育基地及种植示范基地,加速良种产业化。通过制糖企业规范、引导蔗农调整品种结构,做到早、中、晚糖料蔗品种科学种植,合理搭配,降低单一品种的生产风险。
三、规划布局
原料蔗生产区,以柳城县、柳江区、鹿寨县为主;次产区,以融水县的永乐、和睦、融水镇,融安县的大良、潭头、沙子、浮石、泗顶、桥板和长安等乡镇为主。
四、重点项目
(一)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甘蔗现代化生产能力。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双高”甘蔗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按照“优质、高产、高糖、低耗、高效”的要求,加快甘蔗生产标准化建设,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科学管理。从抓种苗培育入手,重点推广“桂柳05136”、“桂柳2号”等“高产、高糖、多抗”新品种。严格执行“双高”甘蔗生产技术规范,“双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促进甘蔗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甘蔗种植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甘蔗精准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尤其喷滴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化生物技术快繁良种、机械深耕深松、机械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机械收割、蔗叶还田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构建甘蔗作物精准农业技术示范体系;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要求和早、中、晚品种科学搭配,满足制糖企业不同时间对原料蔗的要求。重点抓好万亩相对连片“双高”甘蔗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发挥样板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甘蔗种植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水果产业
一、发展目标
以“增面积、调结构、扩市场”为主线,实施良种、生态、品牌战略。到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120万吨。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柑橘产业跨越式发展规划。以优质早熟和晚熟柑橘鲜果生产为重点,兼顾柑橘加工,用10年左右时间,将柳州建成全国较大的9个月(一年三季)柑橘鲜果基地,全国最大的滑皮金柑基地,著名的高品质宽皮柑橘基地和重要的柑橘鲜果出口基地。
(二)构建特色水果产业生产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特色水果产业生产体系。重点发展柳州柑橘、柳州冬葡萄两大特色优势水果产业,使之成为柳州具有地方特色、品位高、有品牌、有盛名的高端水果产品。
(三)推进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加强组织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充分发挥水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及营销方面的优势,克服零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水果生产风险。建立扶持柑橘产区采后处理线,强化水果产后商品化处理。使果品更上档次,树立产品新形象。加大力度发展现代化的冷藏设施,不断调节水果的贮藏保鲜比例,引进运用化学药剂处理贮藏、气调贮藏、放射线贮藏、冷冻贮藏等先进的储藏保鲜技术,使果品能够均衡上市。同时注重建立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合作社作用、搭建电子商务销售新平台,解决水果滞销难题。
(四)强化科技支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新品种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创新与示范推广。大力推进标准化栽培、沃土工程、水肥一体化灌溉、绿色防控、机械化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
(五)狠抓重大有害生物防控。针对柑橘黄龙病、桔实蝇等重大有害生物加强植保协作,攻克防控难关;切实加强抗病品种的筛选、繁育和推广,防范大面积重度发病;积极研发集成生物、药剂、土壤、肥料相配套的综合防控技术,努力降低发病株率。
(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园创建,分品种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综合改善果园生产条件,扶持果园混凝土主干道、水、电基础设施和沼气池的建设,推广使用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设施和避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轻简设施栽培设备,配套完善田间工程、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生产档案和台账,构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三、规划布局
(一)宽皮柑橘重点布局:以柳城县为中心,重点发展早熟的蜜桔品种以及中熟的金秋砂糖桔、晚熟的砂糖桔、沃柑、无核沃柑等品种。主要布局在柳城县所有乡镇,鹿寨县的鹿寨、四排、寨沙、黄冕、中渡、平山等乡镇,柳江区的百朋、洛满、三都、进德等乡镇,市城区的沙塘、石碑坪、太阳村、雒容等乡镇。
(二)金桔重点布局:以融安、柳城、柳江、鹿寨等县区为主发展区,融水、三江、柳北等县区为次发展区,其它县区适当发展。主要发展品种为脆蜜金柑、滑皮金桔。
(三)双季葡萄重点布局:以柳江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等葡萄品种,适度发展其他品种,主要布局在柳江区的成团、穿山、洛满、拉堡、进德等乡镇,柳城县的社冲、冲脉、太平、大埔、沙埔、六塘等乡镇,鹿寨县的鹿寨、江口、中渡等乡镇,融安县的大良、泗顶、浮石、长安等乡镇,市城区的沙塘、石碑坪、太阳村、羊角山、雒容等乡镇。
(四)鹿寨蜜橙重点布局:鹿寨县的鹿寨、四排、寨沙、黄冕、中渡、平山等乡镇。
(五)糯米柚重点布局:以融水县为中心,主要布局在融水县的和睦、永乐、融水等乡镇,融安县的长安、大良、雅瑶等乡镇,三江县的丹洲、老堡等乡镇。
四、重点项目
(一)柑橘跨越式发展工程。一是建立健全柑橘良种苗木繁育以及危险性病虫害防控体系,突出抓好柑橘黄龙病综合治理。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三是实施品牌营销,打造“柳州柑橘”公共品牌。四是加强与中国柑橘研究所等专业科研单位交流合作,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五是加强商品化处理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在柑橘主产区县,集成示范现代化柑橘采后处理技术,初步建成柑橘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果品分级销售和错季销售商品化处理后分级销售。
(二)继续实施优果示范工程。以重点提高特色水果产业化生产水平为目标,加强良种选育与健康苗木繁育体系建设;高标准化果园基础设施(路、电、水、肥水贮备)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水果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黄龙病、桔实蝇、柑桔木虱、葡萄炭疽病、白腐病等综合防治措施;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
(三)社会化服务提质工程。着力加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重点充实基层果树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乡(镇)、村两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服务网络,强化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形成长效机制,为优质特色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社会支撑。
第四节 蔬菜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产量210万吨。
二、主要任务
优化蔬菜产业布局,完善提升5万亩“菜篮子”蔬菜标准化保障基地、季节保障性集约化育苗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地方优势特色蔬菜基地。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特色农业(蔬菜)核心示范区,打造一批能实现蔬菜周年生产、供应本市市场,“规划高标准、功能设施高标准、技术应用高标准、质量安全管理高标准”的高标准蔬菜园,确保城市蔬菜供应充足、丰富,价格基本稳定。
三、规划布局
(一)柳江区、鹿寨县、柳北区、柳南区、柳东新区等保障性蔬菜产区以短期性叶菜类为主,兼顾莲藕、慈姑、茄子、辣椒、番茄、豆角等特色蔬菜的稳定发展。
(二)柳江区、鹿寨县、融安县、柳城县等秋冬菜主产区,利用冬闲田生产芥菜,莴笋,番茄等品种,重点发展外销型和加工型蔬菜品种。
(三)柳城县、融水县、鹿寨县等食用菌产区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桑枝为原料发展大球盖菇、秀珍菇、猴头菇、竹荪、木耳生产,以蔗叶、蔗渣、滤泥、稻草栽培双孢菇、褐菇、巴西菇,利用秋冬春季节闲置蚕房栽培猴头菇、双孢菇、褐菇。融水县合理利用本地杂木栽培灵芝、香菇、茯苓,在秋冬春季节利用桑园、稻田栽培大球盖菇。
四、重点项目
(一)现代特色农业(蔬菜)核心示范区创建。因地制宜开展设施栽培、高效节水灌溉、农产品保鲜加工示范,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突出先进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集成、消化、应用和展示。建立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制度,开展产后分级、清洗、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高标准蔬菜园创建。按照“规划建设高标准、功能设施高标准、技术应用高标准、质量安全管理高标准”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能实现蔬菜周年生产、供应本地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高标准蔬菜园。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蔬菜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蔬菜基地标准化生产能力,并在基地积极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柳州市“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发挥核心示范作用,提升柳州市的蔬菜保障供应能力,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三)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提高食用菌生产能力,注重带动辐射广大菇农,打造一批食用菌专业村屯,培育一批现代化、规模化食用菌基地,支持农业生态循环栽培食用菌。促进食用菌生产由露地栽培向工厂化栽培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品种方向发展,全面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益。
(四)蔬菜质量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科学素质,指导菜农科学使用农药,推进蔬菜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开展统防统治推动绿色防控,提高蔬菜品质;建立健全农资管理等制度,强化治理监控,禁止不合格农药、肥料等投入品销售,杜绝禁用农资产品流入生产环节;严格例行监测,抓好质量安全监测预警,探索蔬菜产地准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五)促进蔬菜产业加工和流通。以全产业的理念,发展壮大延长蔬菜产业链,引导、扶持一批具备条件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支持新型蔬菜经营主体配套完善清洗、分级、包装预冷、冷藏等采后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蔬菜营销方式创新,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蔬菜电子商务发展。
第五节 桑蚕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蚕茧产量5.5万吨。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区、市、县、乡四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整合项目资源,开展科技试验和示范,加大技术和设施应用的科技含量。
(二)加强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建设。扶持柳江、柳城、鹿寨三个重点桑蚕县区蚕桑标准园建设,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高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重点推动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加强加工企业与基地联合,引导企业推进优茧优价,发挥“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效益最大化。
(三)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加快良种、良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和桑树速生丰产栽培、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方格蔟自动上蔟、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以及大蚕轨道式喂蚕车、方格蔟轻简采茧器、桑园剪伐机等省力化机械用具,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高效化和省力化、轻简化、机械化。
(四)加大开发蚕桑资源。充分挖掘品种资源价值,加大专用蚕桑品种及其配套种养技术的试验示范。推进饲料桑研发,在提升传统养蚕用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和示范推广以桑叶、桑枝作为饲料原料,用于饲养牛、羊、猪、鸡等畜禽的新途径。推广桑枝食用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冬闲蚕房种植食用菌。
三、规划布局
以鹿寨县黄冕、鹿寨、寨沙、四排、中渡等乡镇,柳城县的寨隆、凤山、冲脉、社冲、大埔、马山、六塘等乡镇,柳江区的流山、土博、三都、里高、洛满等镇,融安县浮石、长安、潭头、泗顶、东起、大良等乡镇,融水县和睦、融水、永乐等乡镇为主。
四、重点项目
(一)优质原料茧生产能力提升。在柳江、柳城、鹿寨蚕桑生产主要乡镇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重点示范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以及新型生产经营模式,蚕茧质量和生产效益明显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蚕桑标准化生产。重点打造柳江、柳城、鹿寨桑蚕生产县,打造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茧示范基地。
(二)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利用桑枝开展桑枝食用菌及循环利用研究示范,开展高效珍稀食用菌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研究,加快菌包渣发酵生产有机肥还园利用技术示范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将蚕沙无害化发酵处理后变废为宝,开发生物有机肥等。
(三)加强现代桑蚕科技示范。按照国家级桑蚕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标准,在主产县(区)创建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桑蚕科技示范园区,大力推广桑蚕良种良法、配方施肥、高产高效栽培管理、现代化省力化饲育、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提升种桑养蚕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管理水平。
第六节 茶叶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茶园种植面积增至25万亩,茶叶(干品)产量达到1.3万吨。
二、主要任务
(一)扩大标准茶园规模。按农业部、广西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建设要求,加快推进集中连片建设标准茶园,重点完善茶园管道灌溉、路网与植保等基础设施,建立茶园复合立体生态,加强茶园生态保护,营造适生环境,确保茶原料产地生态安全。鼓励企业大力推进个性化茶叶庄园建设,推进富硒茶园建设。制(修)订和推广技术操作与产品系列标准,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完善园地建设、栽培管理、加工质量与品牌建设、档案建立与质量管理。结合生态有机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把有条件的标准化茶园打造成生态有机循环农业的示范园,对适合建成休闲农业的标准园,扶持建设为集科普、观光、茶事体验、茶文化宣传以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
(二)提升企业的规模效益。推进茶叶产业全程机械化,在茶园机械化管护的基础上,结合厂房与加工设备的更新,通过加工工艺的改进与提升,引导企业开展茶叶精制拼配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提高企业效益。鼓励茶园基地经营权向加工企业流转,扩大茶厂自有茶园规模;鼓励引导茶农、合作社和茶厂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扶持茶叶加工企业牵头组建茶叶合作社联社;鼓励并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茶叶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开发茶食品,延长产业链,实施茶叶综合利用项目,做大做强茶产业。
(三)打造“柳州茶”品牌。重点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江茶”(包含三江春、三江红)和融水县古树茶,制订完善“三江春”、“三江红”、“融水古树茶”加工技术规程及产品地方标准,加强相关标准的规范培训、推广与宣传。以“母+子”品牌创建的发展模式,支持企业注册商标,规范产品包装,立足于地方公共品牌的创建,打造企业子品牌,在建立全程质量管理与追溯的基础上进行与其产品市场规划相匹配的品牌宣传和打造。培育一批在全区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产品特色突显的茶叶品牌,提升“柳州茶”整体形象与知名度。
(四)搭建桥梁,助力茶叶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开发柳州本土市场,打造柳州茶展示、销售和品牌宣传、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的平台。支持企业开拓区内外市场,组织茶企与区内外重要消费城市的茶叶市场进行产销对接,扶持企业到省外重要城市茶叶市场设立“柳州茶”专营形象店,为柳州茶“走出去”搭建平台。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销售,拓展茶产品的销售渠道。借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农村网店建设,支持茶叶企业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与《柳州茶业网》等渠道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拓展销售渠道。
(五)开展茶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一是挖掘少数民族茶文化,特别是三江侗族、融水苗族的茶文化。以苗族、侗族“打油茶”为核心,挖掘“打油茶”的历史发展与缘由、食材选取、传统工艺流程等民族茶文化,融合现代文化,制定民族茶艺等相关标准。二是对柳州茶的发展历史、民族茶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为打造“柳州茶”品牌赋予历史与文化内涵。编制柳州市茶文化方面的书籍。三是茶文化宣传推广。在“柳州茶城”开展茶叶知识讲座、茶叶品质评比、茶文化交流等茶事活动,向市民推广普及茶叶和茶文化知识;在电视台和“柳州茶业网”上开辟茶知识和柳州茶文化专栏;宣传“柳州茶”产品及文化,加强茶园基地旅游宣传推广,支持企业开展茶文化旅游。
三、规划布局
重点巩固三江县绿茶与红茶产区;在稳定融水县红茶产区的同时,大力发展融水县地方特色茶产区。促进柳城县绿茶、鹿寨县红茶与乌龙茶的发展,在三江、融水、柳城、鹿寨开发白茶、黑茶产品,扶持融水县、融安县野生石崖茶与野生藤茶等代茶类产业发展。
名优绿、红茶产区布局:以三江县的古宜、良口、老堡、斗江、同乐、独侗、洋溪、八江、林溪等乡镇,融水县的安太、红水、拱洞等乡镇,柳城县的龙头、东泉、马山等乡镇,鹿寨县中渡镇为主。
特色茶产区布局:以融水县的安太、滚贝、杆洞、汪洞、香粉、怀宝等乡镇,融安县的长安、板榄、大将、雅瑶等乡镇为主。
有机茶产区布局:以三江县老堡、斗江、八江、林溪等乡镇,融水县红水乡、安太乡,柳城县龙头镇,鹿寨县中渡镇为主。
四、重点项目
(一)标准茶园和精品茶园项目。按照“区域连片种植、产业要素集中、品种结构合理、技术集成配套、经营管理集约”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级、自治区级标准园项目。
(二)实施茶产业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推广以生物防治与统防统治为主的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重点企业与标准茶园等生产基地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推进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视频监控与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
(三)加快地方茶树新品种选育与产品开发。加深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关系,引进高校或科研院所人才及其专利技术,利用“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柳州分中心”平台及其试验基地,开展地方茶树新品种选育的系统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与展示基地,应用地方茶树新品种(系)持续开展地方茶产品试制。加强对地方古茶树与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发特色茶产品。
(四)实施智力引进工程项目。一是组织技术骨干赴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系统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二是针对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邀请专家来柳指导;三是引进专业技术骨干,充实产业新生人才队伍。
第七节 休闲农业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休闲农业总产值15亿元,休闲农业增收贡献率显著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布局标准体系建设,打造环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指导各地围绕粮食、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实现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逐步完善柳州市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打造以满足都市居民休闲、养生、养老等为目标,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等为依托,构建现代农业乡村游、农家乐等为主线的城郊休闲旅游农业基地。
(二)结合本地特色,创建休闲农业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如融水县红水乡“八里香糯”、三江红茶、柳城蜜桔、融安金桔、百朋莲藕、查比葡萄等知名品牌,让品牌农产品成为知名旅游商品,实现价值倍增。
(三)创新经营主体、提高休闲农业组织化程度,创新产品开发、打造休闲农业乡村礼品,创新消费渠道、全面配套观光、采摘、体验、餐饮、住宿、摄影、创作等功能。
(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完善提升柳州农业信息网、柳州农业微信平台,制作柳州休闲农业电子地图,集中展示柳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提供景点景区介绍、特色农家餐饮推荐、精品休闲线路推介、民俗民居及农耕文化展示、农特旅游商品展示、信息查询和电子商务等功能,形成现代信息支撑体系。
三、规划布局
结合柳州市的区位交通、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从资源整合、全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一圈二带三区”进行空间布局。“一圈”是指依托百里柳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各旅游景区互补共赢,将柳北区、鱼峰区、柳南区、城中区打造成柳州市休闲农业观光圈。“二带”是指在三柳高速沿线建立“柳州—三江”休闲农业示范带和百里柳江沿线休闲农业示范带。“三区”是指三个特色休闲农业拓展区:环都市乡村休闲农业示范区、生态山水休闲度假区、桂北民族风情体验区,环都市乡村休闲农业示范区范围涵盖柳江区、柳城县、鹿寨县;生态山水休闲度假区范围涵盖鹿寨县、融安县;桂北民族风情体验区范围涵盖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
四、重点项目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乡土文化资源调查、挖掘工程。加大农耕文化、乡土民俗文化资源调查,收集、整理、挖掘力度,促进农业、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农耕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休闲农业吸引力。
(三)知名品牌创建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引领休闲消费热点,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提高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第六章 八大重大农业工程项目建设
统筹谋划、整合资源、集中发力,加快推进柳州市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基础设施装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创新等能力建设,重点实施八项重大工程,通过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第一节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
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特色兴区”的原则,按照运行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经营产业化的标准,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一、自治区级、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建成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个以上,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个以上,自治区级、市级示范区基本要求:核心区规模一般连片3000亩以上,拓展区规模5000亩以上,辐射区规模10000亩以上。示范区内要具有1个精品区,精品区要求规模连片500亩以上,精品区必须实现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农科体验、休闲观光等6个功能。示范区内要打造1个以上现代新农村示范村屯。
二、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建成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5个以上,核心区规模一般连片1000亩以上,拓展区规模2000亩以上,辐射区规模3000亩以上;建成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5个以上,核心区规模一般连片500亩以上。县乡级示范区设施装备逐步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管理服务设施齐全,建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展产业文化和乡村建设等。
第二节 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依托县区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建设融水蔬菜加工区、柳江水生蔬菜加工区、柳江百香果加工区、鹿寨茧丝绸特色产业园等,引导加工企业向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主产区集聚发展,以加工业带动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加强水果、蔬菜等大宗时令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农产品网货化建设,运用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开展农产品O2O模式营销农产品,依托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设立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不断拓宽产品市场空间。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农业展销会、博览会;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积极促进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加收益。
三、休闲农业。加强对环都市休闲农业圈规划建设,引进推广适合休闲观光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四、外向型现代农业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展开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与发展新的布局,鼓励农户和企业到县外、区外、境外异地开发农产品基地,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辐射面。把开发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扩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尤其是东盟市场的竞争。
第三节 六大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一、优质粮食基地。创建现代粮食生产特色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0万亩,实施5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强化粮田植保体系工程。推广全程机械化示范和良种良法,创新种植模式,打造香糯、多色米、富硒米等特色粮食产品,提高种粮效益。
二、“双高”糖料蔗基地。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完成“双高”基地建设40万亩,重点抓好万亩相对连片“双高”甘蔗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桂柳05136和桂柳2号高产高糖等优良品种。
三、优果示范基地。创建全国早中晚熟配套的最优柑橘产业基地和广西最优质柑橘产业区,到2020年,柑橘总面积达110万亩。积极引进国内外柑橘名优品种,同时做好本地优质品种选育,使柑桔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推广应用防虫网、滴灌、喷灌与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建设一批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
四、保障性蔬菜基地。继续建设完善保障性蔬菜基地5万亩;按照“规划建设高标准、功能设施高标准、技术应用高标准、质量安全管理高标准”的要求,扶持建设一批能实现蔬菜周年生产、供应本地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标准蔬菜园。
五、优质原料茧基地。推广桑品种改良,推广省力化、标准化养蚕技术和设施的应用,加强桑园、桑枝、蚕沙和冬季空闲蚕房的综合利用开发,拓宽桑蚕产业增收空间。
六、精品茶园基地。实施茶产业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结合生态有机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推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械设施的集成应用,促进茶园基地和茶厂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企业产能,培育壮大品牌、树立“柳州茶”形象。
第四节 产业扶贫工程
在每个贫困县为特色产业新引进和培育1个龙头企业。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合作社,在特色产业覆盖到,且贫困户比较集中、数量比较大的贫困村至少组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县培育壮大2-3个特色种植产业,重点推动甘蔗、桑蚕、蔬菜、茶叶、食用菌、水果等产业在贫困村屯落地生根。每个贫困县重点培育2-5个对贫困村贫困户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每年市本级财政预算用于种植业发展资金的50%以上投入到贫困村屯发展生产、建立示范,在贷款贴息、良种良法、品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第五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检测设备,提高各级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逐步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将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标志、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出具的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检测报告等质量合格证明作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的基础条件。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优先在“三品一标”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指导企业创建质量安全品牌、做好农事记录、建立标准化检测室、使用二维码等,做到生产有记录、出场有证明、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
第六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培育对象,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培训效果,提升能力水平。加快“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七节 农业品牌工程
一、品牌创建。重点打造柳州冬葡萄、融安金桔、柳城蜜桔、柳州茶叶、柳州香葱等地域品牌,除传统方式和手段外,利用互联网及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加强宣传和展示。支持企业建立和发展自有产品品牌,打造全国、全区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二、“三品一标”。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开展省级国家级优质农产品认证培训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及物联网追踪溯源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管理水平。
三、富硒农业。开展土壤和农产品硒资源调查,扶持富硒农产品开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培育柳州富硒农业品牌。
第八节 生态循环农业工程
一、节肥节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化施肥技术、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节肥、节水技术,节约化肥和灌溉水用量,提高使用效率。
二、植保节药。推广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技术,完善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加强统防统治技术培训及推广,淘汰落后施药机械,控制农药使用,减少用量,提高使用效率。
三、生产节能。发展冬季农业及间套种,推进耕地集约利用,提高耕地综合产出率。因地制宜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料化”利用。积极扶持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拓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七章 强化规划保障,实现“十三五”蓝图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一、 落实责任主体。高度重视总规划和各产业规划组织实施,强化规划意识和约束功能,围绕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二、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评估检查,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明确政策法规支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和公益性的特点,制定有关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政策,以形成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实施项目带动,统筹资金投入
一、加强项目建设。以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坚持规划确定项目、项目落实规划的原则,发挥重大项目对农业转型升级、现代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的带动作用。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健全项目实施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完善动态管理、动态储备、滚动实施机制,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
二、强化项目管理。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积极构建规范、高效、可持续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项目的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严格实施重大项目检查和审计制度,加强项目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制度,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三、统筹资金投入。加强与各部门合作,整合财政支农资源,创新项目资金使用方式,优化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证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重视投资保障,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农业,发挥投资对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农业保险、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多种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第三节 做好监测评估,提高实施效果
一、强化规划管理。依法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提高规划实施效果。规划实施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或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的,严格按照规划管理有关规定和程序报批。
二、强化规划监测。创新监测评估方式,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重点检查规划指标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认真做好规划实施情况中期和末期评估,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三、强化社会监督。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使公众深入了解农业规划确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蓝图。进一步完善农业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农业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