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一、2021年的农业农村工作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抓好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农村工作成果丰硕
2021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3亿元,增长8.7%;一产增加值257.9亿元,同比增长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9元,名义增长9.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9个百分点。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生猪生产全面恢复,其他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初步建立粮食、畜禽水产养殖、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9个特色产业。第十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三江县成功举办。
新增8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新增1家国家级、14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二)技术装备基础不断夯实,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升
完成18.9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新开工19.3万亩。开展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育成玉米、甘蔗新品种2个,引进试验蔬菜新品种11个、桑蚕新品种10对,示范种植水稻新品种8个。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3%,同比增长1.34%。农业技术攻关持续强化,甘蔗育苗方法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农业生产取得24项专利授权。推广农业绿色高效技术29项,建设县级科技示范基地15个,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
(三)农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保能力再上新台阶
节肥措施和化肥农药减量化全面推广,2021年全市种植绿肥26.1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40%以上。农业生态环保能力持续提升,新增畜禽生态规模养殖场72家,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02%,柳城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经验获得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全市农用地安全利用率达90%。“三品一标”产品291个,绿色食品137个,数量名列全区第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建立了全区首个豇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四)供应链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新认定2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市377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604.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发展,12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落地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力不断提升,累计56个品牌上榜广西农业品牌目录,2个首批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完成。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提质升级,规模达55.2万亩。大力巩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成果,县级“5”个、村级“3”个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调整,形成了长期培育、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清单。全市累计县级“5”个特色产业覆盖91.15%的脱贫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9732.99万元,惠及脱贫户49548户。
(五)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开展
启动8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工作获得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柳城县厕所革命项目列为全国公共服务典型案例,鹿寨县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柳江区获得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乡村治理扎实有效,我市一镇两村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
(六)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持续增强,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全市所有乡镇均已设立窗口办理宅基地审批业务,市县乡三级宅基地执法队伍基本建立。农村“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年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109.4万亩。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树立了一批农村“三变”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示范典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4369家村民小组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462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6家、自治区级42家;家庭农场6708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3家。
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以“开局就要提速,起步就要争先”的势头,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深挖农业经济增长潜力,引导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圆满的工作成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计划
2022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中央、自治区、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和全国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全区农业农村暨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完成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1.5亿元,同比增长8.2%;一产增加值274.7亿元,同比增长6.5%的硬任务。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有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守住底线,全力确保粮食安全
要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决打好稳粮食兴乡村攻坚战。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落实主体责任,按照自治区下达给柳州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县区,各县区也要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2.1万亩以上,其中早稻面积80.25万亩以上,产量达到75万吨以上。重点抓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生产补贴、双季稻轮作项目、农机购置补贴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落实,稳定种粮收益预期。要稳定和扩大早稻播种面积,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大力扶持恢复双季稻生产,鼓励扩大玉米、豆类、薯类等旱粮作物生产,多措并举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要精准指导服务,按照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位、落到田。要抓好防灾减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忧患意识,指导支持各县区做好技术准备、物资储备,落实好抗灾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准备充足药剂药械,做到有备无患。二是开展耕地保护专项行动。开展撂荒耕地治理,严格管控“非粮化”。坚持耕地优先满足粮食生产和食用农产品、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原则。要逐步解决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种树种果和多年生非食用农作物、挖塘养鱼等问题,逐步恢复种粮,根据作物周期、生产现状及耕地作层的影响程度,明确治理时间表。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强抗灾能力,保障粮食丰产丰收。抓好19.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万亩。加强耕地合理利用,进一步加强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监管。逐步调优农业种植结构,新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要主要用来种植粮食,真正实现藏粮于地。挖掘耕地潜力,加快粮食新品种引进研发进程,积极引导农户优先种植玉米、水稻高产品种,继续鼓励稻渔综合种养。同时也要严格防控耕地污染。三是多种方式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建设一批粮食现代化示范区,打造一批粮食高产示范基地,推广水稻机插秧、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粮食产量水平。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托管服务,培育一批具有机耕、机育、机插、机防、机收、清理、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等“十代理”服务能力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从生产资料供应到耕种收、产加销全程一条龙服务,来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工成本过高、撂荒耕地治理难度大和“今后谁来种田”等大问题。
(二)突出亮点,做强做大农业特色产业
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的基础上,立足各县区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和要素资源,持续升级我市9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动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扩大原材料种养规模,提高原材料自给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推动融安金桔,三江茶叶,设施蔬菜,肉牛肉羊,中药材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持续建设供应广东、深圳的农产品示范基地,推动优质农产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202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产量322万吨以上;金桔面积突破26万亩,水果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产量突破135万吨;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亩,干茶产量1.87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23万吨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8.2万亩,产量2.2万吨以上;桑园面积稳定在47万亩,蚕茧产量5.8万吨以上;糖料蔗进厂量稳定在480万吨,产糖量61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超过190万头;水产品产量7.29万吨。
(三)打牢基础,强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
一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继续完成第三次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配合完善农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库。抓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及推广,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整治,保障生产用种需要。继续保护和推动融安金桔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发展。二是加快补上农机装备短板。推广新型实用高效农机装备和畜牧水产智能化绿色化装备,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一批高效机收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力争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以上。三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抓好农作物新品种试验推广,推进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专家组,提供农业技术在线咨询服务。做好中国农技推广APP应用推广工作。四是持续抓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普及行动、提升行动、先锋行动“三大行动”,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500人以上。
(四)延伸链条,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农为农、链条延伸”的原则,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彰显乡村多元多向价值,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一是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五年行动,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田园综合体,优化调整和巩固提升县级“5”、村级“3”特色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一县一业”。支持再创建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搭建起更多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平台。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大力推动各县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完善提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主产区建设初加工设施,有效降低损耗,促进提升品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多元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产品多重转化增值。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重点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加工等设施,提升产地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和冷链流通率。四是持续打造“柳”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圳品”认证。积极申报自治区第四批农业品牌目录,进一步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加强电商主体培育和电商人才培训,发展电商直播新业态,培育优秀主播、网红产品,发展农产品网络品牌。五是不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大力扶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更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今年计划培育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10家,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15家,培育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1个。六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制定设施农业发展方案,明确重点产业、重点品种、区域布局以及主要设施模式,打造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扶持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种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现代设施设备应用。
(五)重点发力,促进农业生产绿色转型
积极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力争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05%以上。抓好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动态调整,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持续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微生物+高架网床”生态养殖,力争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5%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六)统筹资源,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一是继续实施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行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巩固脱贫成果等10大工程,加强项目管理和信息调度,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投资任务。将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协同推进。继续加大项目储备,推进项目签约,跟踪项目落地,服务项目开工建设。围绕延链、强链、补链,完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图谱,锁定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重点地区,采取以商招商、平台招商、云端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借助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向更广领域、更高层面迈进。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突出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广农村黑灰水利用处理“柳州模式”。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开展一体化、系统性整治,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三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抓好农村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培育新乡贤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四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地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本地特色农业物种、传统技术、农业景观、文化表现形式,压实遗产地保护传承责任,提升遗产地居民传承保护意识,强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落地实施,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七)紧盯痛点,全面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系统谋划、把准正确方向,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机制创新、制度变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一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抓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疏”和“堵”两方面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做好鹿寨县的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二是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在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下,做好鹿寨县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三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运用,推进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指导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规范有序运营。加强对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管理业务指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