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53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来源: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2025-07-29 10:40   

提案内容:关于加强新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建议

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观点。树立大食物观是应对国内粮食紧平衡态势的重要部署。大食物观是指“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观念。在国内资源、生态条件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我国粮食高位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直接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粮食间接消费量稳步增加。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预测,2027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 7.28 亿吨,能够满足最低营养目标下的粮食需求,但距离满足中等和最高水平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总量还有 13.7%和 24.5%的缺口,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仍较为严峻。树立大食物观,开发生产多样化非粮食物,是减轻粮食供给压力、缓解供求紧平衡态势的重要部署,更是开展高质量和高价值新食物资源的重要途径。

柳州市依托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气候条件及山地、丘陵地貌,重点发展茶叶、桑叶、罗汉果、红薯等食物资源品质种植。北部三县(融安、融水、三江)通过示范基地和企业带动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如融安县以青蒿种植为核心,形成“公司+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条。目前柳州市新食物资源加工仍以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不足,缺乏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部分企业如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仙茱制药等逐步拓展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等细分领域,覆盖 90%以上的中药配方颗粒国标、省标品种。金嗓子集团等企业也在保健品市场布局,推动大健康产业产值增长。柳州市将药食同源产业纳入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强化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推动“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康养”等模式,同时依托柳州螺蛳粉产业园等载体,探索食品工业与药食同源结合路径,提升预包装食品的多样性。但整体产业仍面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本地食品医药企业带动力有限,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滞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太少,大大制约了新食物资源的发展及应用。而将附加值低的富余食物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形成高品质超微粉末,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产品创新中,是推进以新食物资源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建议:

一、加强新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加强对茶叶、桑叶、罗汉果、红薯等新食物资源的先进干燥技术工艺开展小试及中式化生产研究,如程序低温干燥技术、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冷冻真空干燥技术,确保干燥后食物资源的产品品质。同时开展新食物资源超微粉末制备研究,研制类似抹茶粉类产品,为后续规模化生产点击基础,也为新食品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二、通过政策引导,加强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开展设备升级改造,重点支持先进干燥设备和粉碎设备的升级改造,同时鼓励食品医药类企业积极开展新食品资源融入新产品开发,如桑叶超微粉融入米面制品的生产中,红薯超微全粉制作成代餐粉等,推动新食品资源向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等领域延伸,同时借助柳州螺蛳粉等特色产业探索跨界融合。

三、深化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依托柳州市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紧扣产业需求,搭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桥梁。联合开展课题攻关,聚焦新食品资源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同时,以项目为依托,定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此外,积极引入国内外前沿的技术与理念,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在柳州新食品资源产业的快速应用与推广。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协办

办理答复情况:

覃耀冠(等)委员:

你们在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新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建议》(第253号)收悉,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交由我单位办理,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协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构建新食物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体系

一是特色干燥技术与超微粉碎技术研发突破。依托柳州茶叶、桑叶、罗汉果、红薯等特色资源优势,重点突破程序低温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及冷冻真空干燥等绿色节能技术瓶颈,解决传统加工中活性成分流失、能耗高等问题。如茶叶加工领域引入的低温梯度干燥技术,显著提升了茶叶风味物质保留率。同步推进超微粉碎技术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发桑叶超微粉、红薯全粉等原料,突破细胞破壁率≥98%的技术指标,应用于抹茶粉、代餐粉等功能性食品,为米面制品、保健品提供新型原料基料,延伸大健康产业链条。

二是智能化装备升级与跨界产品开发。以政策引导企业设备智能化改造,例如三江原子农业科技联合中科大建立分子油实验室,研发花青素除菌洗护系统,实现农业资源向日化领域的高值转化;金嗓子集团将罗汉果提取物融入咽喉保健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未来重点布局桑叶超微粉面条、花青素功能性饮料等新产品,拓展新资源在特膳食品、医药辅料等场景的应用深度。政策层面通过《柳州油茶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等文件,支持油茶冷榨装备、螺蛳粉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以二产标准化带动一产规模化、三产品牌化发展。

三是全链条质量安全与保鲜技术体系构建。针对螺蛳粉、金桔、预制菜等特色产品,布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气调保鲜、微生物控制等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系统,集成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动态监控。例如开发的金桔专用保鲜剂进一步延长货架期,螺蛳粉杀菌工艺进一步降低能耗。同步推动柳州特色食品标准化建设,主导制定17项螺蛳粉地方标准,为全国同类产业提供“柳州样板”。

二、通过政策引导,加强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一是特色产业聚焦与工业化升级路径。实施一链一策精准扶持,依托《柳州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示范带,推动油茶产业工业化改造。设立轻工机械研发专项,支持螺蛳粉智能灌装线、油茶精炼设备国产化研发,使螺蛳粉日产能提升至500万包,加工效率有效提高。同步布局生物医药精深加工,通过广西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企业开发罗汉果苷、甘蔗多酚等医药中间体,推动药食同源资源双轨开发。

二是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制造升级。借力柳州市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政策红利,整合自治区“千企技改”资金,支持美申园食品科技等6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实现能耗下降、不良品率降低。推动国家螺蛳粉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建设,开发基于AI的原料配比优化系统。在制糖领域推广卸蔗平台智能除杂系统,减少原料损耗。引入低碳技术,如利用罗汉果渣开发生物燃料,实现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财政金融协同与产业集群培育。设立食品加工技改专项补贴,2024年累计发放资金1.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5亿元。培育三江布央茶业等企业获评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设柳州新食物资源集聚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力争形成百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三、深化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

一是键技术联合攻关与平台建设。联合广西大学、湖南农大等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新资源功效成分提取、稳态化技术等关键领域攻关。如三江布央茶业与湖南农大合作的金花侗茶,通过菌种定向驯化技术提升茶黄素含量;侗天茶业开发四方饼系列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全市建成18个市级食品加工科创平台(含13个工程技术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及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为产业化提供核心支撑。

二是应用型人才定向培养与前沿技术引进。推行项目制人才联培模式,市农科中心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基地。构建多部门协同政策体系强化人才培育,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桂人社规〔20249号)和《柳州市职业培训补贴管理实施细则》(柳人社规〔20243号),为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供培训补贴,同时支持企业自费开展职工教育;依托茶叶产业人才小高地项目自2009年以来直接培养技术人才5000余人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茶产业研究院等机构与茶企共建产学研基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是引入国内外前沿技术与理念。积极引入国内外前沿的技术与理念,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广西凤糖集团与广西大学联合研发的甘蔗植物活性水产品,填补了国内植物活性水饮料市场的空白,这一创新成果正是基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再创新。

2025729